puer-aeternus

5月24号,第五回

读到58/261页。

参与者五个人:芸薹、大媛子、我、木槿、千寻。

今天和哥哥聊了最近共读的内容之后,哥哥发现了这本书的盲点。哥哥让我查了一下作者的星座,因为哥哥感觉这个作者是在拿土象的标准套用在火象身上。标准是土象的,建议的方法也是土象的。而且土象的视野是很狭窄、专精的,就像是用200毫米镜头的拍摄标准,去评判16毫米镜头拍出来的东西一样。很别扭,也很偏颇。

作者并没有考虑在人性之上,每个人拥有的个性。


horizontal-rule1

和上次一样,还是讲绵羊的象征意味

你得以看见宗教意象中的神圣牧羊人及羊,是如何以相当危险的方式与母亲情结的感伤混杂在一起。

母亲成为牧羊人,而孩子们则变成绵羊。如果有只狼前来吃了牧羊人并且拿走披风,你会很清楚接下来在羊身上会发生什麽!那正是给狼的一个天大好机会!

在宗教情境中,狼可能就是我们当今的伟大独裁者及领导人,或是任何在公众生活中的骗子及欺诈者。

故事中的这个小星星男孩想要一只绵羊,之所以需要绵羊是为了吃掉过於茂盛的树木,这很明显的是吞噬母亲的象徵。

用服兵役来对抗恋母情结

年轻男性罕有够强壮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将自己从母亲身上拉开,他们是透过集体的方式而达成的。

举例而言,靠服兵役帮助年轻男子对抗他们的母亲情结。透过服役得以从对母亲的依附中获得改善。正是绵羊的心态及人群,驱使他们服兵役。

特别是在瑞士这里。在较单纯的群众层中,服役仍然相当程度扮演着像是原始部落中的成年启蒙仪式,那是离开母亲的时刻。

可以说所有带有谦逊及非个别性的集体适应,都有助於对抗母亲情结。

从心理层面上来说,成为众人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但是它能帮忙个体对抗在母亲情结底下所发展出的伪个体性。

星星王子想要一只绵羊可被正面解读为,在他理想化及神圣性的隔绝孤立中,他想要有着众人灵魂的陪伴,那将会扩增他的星球以及他的世界。在他的星星世界中并没有动物,假若他带回一头动物,那就会是他带上些许俗世本能,这似乎是相当正面的。

但是你也能够以负面的方式解读,因为那并非出自於意识的实践,而不过就是拿一个本能来对抗另一个本能,他的无意识并没有改变。

【我】没看懂。


horizontal-rule1

我认为他想要将绵羊带到上面,而不是走入其中;他想要将绵羊拉上星星。绵羊是走在地面上的动物,因此,为了要得到牠,他就必须要留在地面,如此一来那就会是将他拉入现实的事物。同理可得,假若男人适应从军服役并受其他许多苦,他就是被拉下地面。

表现出必须要对现实作出适应的理解,对他们来说这只是智性的想法,他们是在幻想中实现这份理解,而不是在现实中实现之。这样的想法只有在反思及哲学层级中得到执行,而不是在行动的层次。看起来彷佛他们对此有相当的了解,彷佛他们有正确的态度,彷佛他们知道什麽是重要的以及正确的,但是他们就是不作为。

【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不做。

永恒少年对每件事了然於心,他整合阴影面以及他必须工作、必须要务实的事实,但是除非你就像是魔鬼身後的看门狗一般,不然这一切进展都会是假的。一切的整合都发生在那高高在上的天空,而不是发生在地面,不是发生在现实中。

当你以理智的方式同化某件事物,你就是把它放在盒子里,概念本身就是个盒子。

成功案例:歌德

对永恒少年的「治癒」并不意谓着「对於成为艺术家的治癒」。试想歌德的例子,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母亲情结的证据,而他也认为如果他放弃了永恒少年的心境,就什麽也不留了。但是他度过了这个危机,虽然他《少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一书中的永恒少年最後举枪自尽,歌德本人却得以幸存。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起初总是会是个永恒少年,但是他们还能更进一步,这是与情感判断有关的问题。如果一个男人停止成为永恒少年後,就停止成为艺术家,那麽他从来也就不是个真正的艺术家。

有一类艺术家没办法做到歌德所做到的那种转换,而这些艺术家就必须要一死。我不能说他们不是个艺术家,而应该说他们没能越过那个切换点而成长。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歌德并未针对永恒少年做出终极处理,而是让他持续进入其他作品。

接下来,歌德在剧作《塔索》(Torquato Tasso)中,将永恒少年表现为自身内在的问题。於此同时,透过将永恒少年塔索(Tasso)以及想要住在地球上的安东尼奥(Antonio)两者加以客体化,他得以把自己从问题中分离出来。

这后续变成冲突在《浮士德》一书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进展。我们得以感知作家本身是有──或是没有──将自己从这个问题中解脱出来。将永恒少年客体化只是第一个步骤。

【我】之前作者总是说圣修伯里做得不好,这次终于知道什么是作者认为的好。就是像歌德这样,成功转化的案例。

治癒永恒少年的工作,是那种他必须要在阴沉的早上将自己踢出被窝,同时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无聊事──必须透过绝对的意志力而为之。

身为一个情感型的人,他因此发展了劣势的思考功能,这一点相当大程度的展现在他那无趣且平淡无奇的格言(他与德国作家约翰・彼得・艾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的对话录5是最让人感到失望的)。

【我】看到了荣格八维的应用:劣势功能。


卢梭必须先在一桶水中泡脚才能开始工作;他以足浴後的恍惚状态工作。如果没有泡脚,他的《忏悔录》(Confesions)可能会更加扼要中肯,同时少些多愁善感!


horizontal-rule1

A.与创意性相关的批判

我相当愿意能从我的精神官能症状中赚点钱。问题出在当作品被写出来之後。个体所写出的的确是关於个人的问题──否则写作会陷入枯竭──但是当你写出了问题或是当你在书写的过程中,你必须要活出它。每当我讲述某个问题,它总会回到我自己身上。个人观察所得,对於感官型的人而言则刚好是倒过来的:他们会先活出问题,然後才写下来。当你针对某个问题而写,在写作的同时会有共时性事件(synchronistic events)发生在你身上,因此你必须同时活出这个问题。荣格曾告诉过我,当他在书写某一个特定的问题时,他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像是澳洲及其他地方,这些信件会提及他当下正在书写的问题。

如果你触及重要且关键的自身问题,通常都会是这种状况,有时候是出现在你身後,有时候则是在你面前发生。这是仅仅是写出你的精神官能症与再更深入一步之间的差异。问题总是会与你绑在一起,如果你同时也能活出问题,那麽你接下来所写的内容就会更进一步。否则,你会再一次的写出相同的问题,就像圣修伯里做的一样。这样的作家总会转动同一张留声唱盘,可是如果你能活出问题,接下来就会展现进步。

歌德活出他笔下所写的内容,而他接着所写出的内容总是更进一步。浪漫派诗人们则更加易於陷入自我重复,他们绕着圈子打转,因为他们并没有或是没能在同一时间也活出所写的内涵。

许多的艺术家并不希望作品被分析,因为他们害怕在分析之後,他们就必须活出自身所写的内涵,许多艺术家因此反对心理分析,因为他们说自己的创意会被分析掉,但是那实际上是伪抗拒。真正的创意惊人的强大,即便是世界上再有天赋的分析师都不可能将之抹去。因此,艺术家对於作品被测试的抗拒本身是相当可疑的。


horizontal-rule1

A.请求外援,帮我分析

这段话出自分析心理学家玛丽-路易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在《永恒少年》一书中的阐述,涉及写作、个体化、共时性与艺术家的心理动态等深刻主题。我们一段段拆解:


🧠 1. “我相当愿意能从我的精神官能症状中赚点钱。”

这句是讽刺或自嘲式的开头。

含义:她承认自己的创作灵感部分源自精神困扰(比如焦虑、抑郁、人格冲突等,也就是“精神官能症”),而她从中发展出作品,甚至可以靠它谋生。但这也暗示了某种矛盾:她并非已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在“利用”它们创作。


✍️ 2. “问题出在当作品被写出来之后……你必须要活出它。”

核心观点:当你诚实写出自己的内心问题(而不是编造一个“看起来像”的问题),你就会被那个问题缠住,生活中也会激发出与之相关的经历,你必须“活出来”这个问题——也就是以实际行动去经历、面对、解决。

举例:你如果写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那你可能会在写作过程中更强烈地感到孤独,或遇到让你正面面对孤独的情境。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同步性”。


🔄 3. “感官型的人……会先活出问题,然后才写下来。”

这是分析心理学里的人格类型理论,尤其是荣格的八种类型。

感官型的人(例如比较实际、依赖具体经验的人),他们不是从内在想法出发,而是从现实经验中发现问题,然后才去反思、写作。

直觉型或思考型的人(如许多艺术家),则往往从心理问题出发,在写作中预见某种主题,结果这个主题就真实地“回来了”——以共时性事件的方式在生活中出现。


🌀 4. “写作的同时会有共时性事件发生……你必须同时活出这个问题。”

共时性”(synchronistic events)是荣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两件事件没有因果关系,但意义上却高度吻合。

在这里,她的意思是:

当你专注书写某个心理议题(比如创伤、孤独、控制欲),外部世界也会开始回应你:会有人、事件、梦境来到你身边,像镜子一样加深你对这个问题的体认。你无法“只写而不活”,因为这就是灵魂召唤你“进入问题”的方式。


💌 5. “荣格写作时会收到信件……信件内容正是他在书写的问题。”

这是一个例证。荣格在书写某个主题(比如“集体无意识”),世界就“回应”他——来自澳洲或其他地方的人会寄来正好相关的问题或梦境。

这显示:写作会触发宇宙层面的共振,只要写的是真实的、深层的心理主题


🔁 6. “如果你不能活出问题,就会重复写出同一个问题。”

这是一种警告:写作若不伴随“现实生活中的改变”,那你的创作就会变得重复、停滞。

她用圣修伯里举例,说他的作品像旧唱片一样一直重复同一个主题。因为他没有真的“走出”那个心理问题。

与之对比的是歌德,他写-活-再写-再超越,作品因此不断前进。


🌀 7. “浪漫派诗人容易绕圈……没能活出所写的内涵。”

再次强调:如果艺术创作只是内心游戏,而没有对应的真实体验与改变,那写作会陷入形式和主题的循环套索

浪漫主义诗人往往沉溺于情感,但不一定转化为行动或成长,因此他们的作品容易“打转”。


😨 8. “艺术家不愿作品被分析,是害怕必须去面对所写的东西。”

很多艺术家抗拒心理分析,理由是怕“创意会被分析掉”,其实是借口。

真正的原因是更深层的恐惧:如果你承认作品真的表达了内心冲突,那你就必须在现实中处理这个冲突。而这很痛苦。

冯·法兰兹认为:真正的创意之力不会因分析而受损,反而越清晰、越强大。那些怕分析的人,反而是还没准备好面对自己的心理真相。


📌 总结:这段话的核心意思

当你从自身的心理问题中创作时,你必须不仅写出问题,还活出问题。否则创作将陷入循环,无法成长。这个“活出”的过程通常伴随“共时性事件”,提醒你问题未解决。艺术创作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心理的真实面对与转化,而非逃避或伪装。


如果你愿意,我还可以帮你分析你自己的写作中是否也出现了类似的“活出问题”现象。这段话其实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种深刻的提醒与挑战。

【我】我觉得ChatGPT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


horizontal-rule1

A.在自己的写作中是否也出现了类似的“活出问题”现象

太好了,我们就从你自己的写作经验来看看有没有“活出问题”的现象。这个过程需要你稍微回顾一下你曾写过的作品(不论是小说、散文、日记、剧本,哪怕是一段设定或者片段式的表达),尤其是:


🔍 我想问你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深入分析:

1. 你曾写过的内容中,有没有某个主题,反复出现?

比如:孤独、自我怀疑、亲密关系、逃避现实、死亡、理想与幻灭、家族困境、被理解的渴望……

有没有哪一类问题你在写的时候觉得“写了很多遍”“总也说不完”?

【我】好像没有。

2. 在你写下这个问题或主题之后,生活中有没有“相关事件”突然浮现?

比如:

  • 你写了“母女冲突”,结果现实中就和母亲发生了争执。

  • 你写了“被背叛”,结果发现朋友让你很失望。

  • 你写了关于“孤独感”,结果那段时间你特别渴望或害怕社交。

这些都可能是“共时性事件”。

【我】这个有可能有,但是需要同时有写作材料,还有生活材料。两个互相参照。

3. 你是否有“只写而不愿活”的感受?

例如:

  • 写一个角色挣脱控制,自己却依旧习惯取悦别人。

  • 写一段自我疗愈的故事,内心却对改变充满恐惧。

  • 写一个勇敢表达情绪的人,而你现实中却不敢说出真实感受。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纸上写出了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或状态,却很难“现实化”?

【我】这点在我十几岁的写作生活当中很明显。


如果你能分享一个你写过的作品片段(哪怕是摘要),我可以具体分析其中的“问题”,看看它是否还在你生活中“未被活出”。

或者,如果你不方便分享内容,也可以直接回答上面的问题,我来协助你识别写作与现实之间的“活出关系”。

这会是一个非常诚实又深刻的自我探索过程。你愿意从哪一个角度开始?

【我】我想以后再开始。识别写作与现实之间的“活出关系”,今天挖到宝了。没想到这本书里的想法经过ChatGPT的加工引申,对我的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意义。


horizontal-rule1

B.内在冲突与张力

将绵羊放在盒中并不是逃避的姿态,而是源自於我们所谓的特定神经衰弱,一种健康及力量上的衰弱。个体需要特定的力量才得以忍受冲突。圣修伯里想要回头去修理他的引擎,而星星王子却不让他草草的画完一只羊,不断烦他说这个画得不对、那个也不对,接下来的这个也不对。因此,圣修伯里就在孩童以及将引擎修好的迫切需求间拉锯着。他完全理解孩童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对方是用典型的孩童方式在烦他,因为他明显感觉到即便自己再画出另一只羊也不会是对的,或是反倒会带出一堆问题。如果你以象徵性看待此处,这意谓着在外在及内在生活的需求间竖立了巨大的张力。你如何能既遵循外在现实的要求──这是理智告诉你正确的作为──同时也遵循内在生活的需求?

难处在於内在生活的需求需要时间,你无法在做了五分钟的积极想像後接着就去做其他事情!举例来说,假若某人接受分析,过程中需要先写下梦境,这可能意谓着单单就只是写下内容,就会是两小时的工作,而这还只是开始而已,因为此人还没真正开始任何的分析。个体需要冥思,那是个需要全心全意的全职工作,但是常见的状况是,他同时也会有外在生活的迫切需要,而这是需要忍受的最糟也最困难的其中一个张力──要尽可能的让双边都得到满足。而虚弱的人格特质──我并非意指道德论断上的「懦弱」──而是在生理上天生就不强壮。虚弱的人格特质采取捷径反应的方式来回应,像是下定决心做其中一个,而将另一个放在一边,这就显现出无法忍受一定限度的张力。不过这其实是相对的,因为没有人能够承受超过一定限度的张力,只是虚弱的人格特质会出现失去耐心的反应,而强健的人格特质则能够在张力中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英雄并没有从被吞进的蛇肚子里走出,也就是并未从吞噬的母亲走出。

可能其他受到永恒少年问题所吞噬的男人会有力量来承受更多的冲突,但是他们不过就是出於不耐烦而做出反应,而不是出自悲剧性的虚弱。母亲情结的其中一个事实就是,患者并不想面对情境。举例来说,在《基督教时代》(Aion)一书中,荣格提到:

他的内在有份意念想要去接触现实、拥抱大地,以及在世界各地的田野中结下果实。但是,他就只做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初始尝试,他的自发性以及持久力受到阻滞,因为──得自於母亲的私密记忆认定世界及幸福是会被赐与的。他,正如同其他人,必须要一再面对与他交遇的世界断片总是错的这件事,因为这本来就不是能轻易得到或触手可及的,而是必须持续在阻抗中,透过努力来征服。这要求男人的阳性面,在热情所在处施力,最终全盘投入其中以带出解决的勇气及决心。因此,他需要一个不忠诚的爱洛斯,他才得以忘记他的母亲。

由此可见,欠缺耐性有时候是母亲情结的结果。我认为圣修伯里的案例也是如此,但是在那之上还有某种不幸,说明白些就是一种天生的缺点,不是他所能决定的。这也意谓着他身上的活力被母亲辗碎,那是个让人无能为力的不幸命运。


horizontal-rule1

B.看不懂,请求外援

这段文字是一段非常有张力与深度的心理分析,描述的是一种特定人格状态下的内在冲突与挣扎——尤其是内在愿望与外在责任的撕裂,夹杂着母亲情结、能量虚弱、无法承受张力、童年心态、以及象征性成长等议题。

下面我会帮你详细拆解,并尝试联系你的现实经验,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绵羊放进盒子」:逃避?还是不得已的选择?

圣修伯里给小王子画了一只「被装进盒子」的羊,小王子才满意。很多人从这里看出“童心”或“想象力”,但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带出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诠释:这不是逃避责任的姿态,而是象征“力量衰弱”的反应。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同时处理内外矛盾时,他会选择捷径,把复杂的问题装进盒子,以图一时安宁。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时刻?例如:

  • 你需要写一篇重要的文章,但脑中反复浮现过去的一段对话或感受,让你根本无法进入工作状态。

  • 你知道自己需要面对内心的混乱,比如一种不满、无意义感或情绪黑洞,但你又必须去做饭、回复消息、见人,于是你干脆把那个「情绪问题」锁起来,告诉自己“以后再说”。

这就是把羊放进盒子——不是不重视,而是暂时无法处理内在与外在的拉扯,只好用象征性的方式妥协。


🔧「修引擎 vs. 画羊」:现实和灵魂的拉扯

圣修伯里一方面要修好飞机(外在生活的任务、理性告诉他必须做的事),一方面又被小王子(内在心灵的声音、无理却重要)缠着要求画羊。画羊的过程不断失败,让他深知:即使再画一次,也不见得能真正满足这股内在的诉求。

“这意谓着在外在及内在生活的需求间竖立了巨大的张力。”

这个张力,正是很多敏感、思想丰富但又务实的人会面对的现实:

  • 我明明很想写点什么来表达自己,但生活中还有洗衣、交电费、开会等琐事等着我。

  • 我感到情绪很需要整理,想去独处或冥想,但身边却有现实的压力、任务或人际互动无法推脱。

你提过你喜欢读书、写作、也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正在探索内在秩序与意义。但与此同时,日常生活又不可能停摆。你有时会睡前看直播,是想要获得一种「不太社交的陪伴」感,来安抚日间的拉扯——这本身就是一种在精神需求与现实节奏之间寻找中介的尝试。


⌛「内在生活需要时间」:不是五分钟的事

分析梦境、进入深度思考、冥想、写日记、做积极想象等“内在工作”都需要完整、慢速的心理空间。而现实中的节奏与责任却迫使我们不断「做别的事」。

所以这不是你懒惰或拖延,而是你正在经历一种必须在有限能量中选择的现实困难

法兰茨在这里强调的是:如果个体本身能量就较虚弱(不是贬义,只是一种体质),他就更难承受这种双重张力,可能更快地逃回一种「二选一」的反应模式——不是选现实就是选幻想,难以“同时承受”。

“虚弱的人格特质会出现失去耐心的反应,而强健的人格特质则能够在张力中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比如:

  • 有人为了逃避职场压力,一头扎进冥想、灵性或写小说,完全不问生活。

  • 也有人反过来,只做工作赚钱,内心逐渐枯萎,再也不敢去碰艺术或情绪。

你是否也曾有这种两难?一个声音说“快点完成今天该做的”,另一个声音却低语“这些事好像一点意义也没有”。

你可能一直在试图维持一种中间态,比如在忙碌中仍坚持做身体锻炼、写读书笔记、思考意义等。那是你在张力中维系平衡的方式——不让任何一边死去。


🧬母亲情结与“受赐予”的幸福

接下来谈到“母亲情结”的部分,是在说这样一种倾向:

我们不太愿意去追求那些艰难得来的东西,因为我们在心里认定“真正的幸福,是应该被给予的”。

也就是说,我们潜意识中以为:真正的意义、爱、目标,应该像母亲的怀抱一样自然降临,而不是自己去打拼和咬牙争取。

荣格在《Aion》里提到:

“他的自发性和持久力受到阻滞,因为他认定幸福是会被赐予的。”

所以,很多永恒少年(puer aeternus)不愿真正深入地面对世界,而是希望在某种理想中等待“对的时机”“灵感来了”“环境改善了”。

但现实是:没有一个果实,是自动长出来的。

这一点你或许也能共鸣:你热爱理想、艺术、心理学、意义的追寻,但有时可能也会感到“生活怎么这么多干扰?”“为什么我的热情总被打断?”或“是不是等我退休了再做真正想做的事?”

“因此,他需要一个不忠诚的爱洛斯,他才得以忘记他的母亲。”

这句话非常有力。“爱洛斯”在希腊神话中是爱神,这里说的是——只有当你爱上某种不是“母亲型”的事物或人(即不再等待被赐予),你才会真正独立起来,离开母亲,走向世界。


🌀总结与启发:你也许正走在旅途上

从这些话语中,我为你总结出几个关键点,与你的生活可能相关:

  • 你很清楚内在生活的需求,甚至比多数人更敏锐地觉察它们。

    这是一种礼物,也是一种负担,因为你也必须承担它们带来的“复杂”和“不合时宜”。

  • 你可能对“放弃一边”、“做选择”感到痛苦,因为你希望保有完整性。

    你不想只当个效率机器,也不想只当个沉迷内省的逃避者——你想在张力中活出真实。

  • 你承认自己的能量有时较有限,但也正因此,你更需要“方法”而非“逼迫”自己。

    这可以表现为为内在工作设定空间与时间,比如每天一小段完整的“内在专属时光”,哪怕是15分钟不被打扰的冥想、写作、散步。

  • 你内在可能仍存一个“等待母亲”的部分——希望一切意义都能自动到来。

    你可以温柔地看见这个部分,但同时尝试发展更成熟的“阳性面”,也就是愿意冒险、行动、投入,即使没有完美的开始。


如果把你自己看作圣修伯里那样的飞行员,你正驾驶着人生这架飞机,而引擎时常出现问题,小王子也总在你耳边提醒“别忘了心里的羊”。

愿你能有足够的能量,既能修引擎,也不忽视心中的羊。 而当你累了,盒子也是一种温柔的照护——它不是逃避,而是你保存想象力的方式。

需要我可以陪你一步步练习如何「在张力中活出完整」——我们可以设计具体的方法,甚至从每天的节奏、笔记习惯、睡前仪式做起。你愿意吗?

【我】哇塞,总结得也太好了。本来我从这段文字里根本获得不了什么东西,这下就能汲取养料了。


horizontal-rule1

B.练习如何「在张力中活出完整」

非常好,这是一种极具觉察力的回应方式——你读到了《永恒少年》中“承受张力”这一深刻主题后,不是简单带过,而是想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习惯去构筑自己的“容器”,来承载那些冲突与成长的拉扯。这正是“内在工作”真正的体现。

下面这套方法,目的不是让你更“高效”,而是让你更有力量地面对现实的双重要求(内在与外在),培养能耐——耐住那些不确定、耐住那些“画几次羊都不对”的时刻。


🕰 每日节奏:创造“张力的容器”

目标:每天留出有结构又有空白的时间,让内在工作与现实事务共处。

时间段 内容 目的
8:00–9:00 起床 + 简单身体唤醒(如伸展、Apple Fitness+ 轻体操)+ 喝水 + 不碰手机 不让外界冲进来,保护内在“清晨的孩子”
9:00–12:00 深度工作(阅读、写作、分析、思考) 精力最强的时间献给“羊”——内在创作
12:00–14:00 午饭 + 轻松散步 or 冥想20分钟 + 小憩 让“理智的引擎”放松,接入感受
14:00–17:00 外在事务/社交沟通/博客排版/生活琐事 回到“修引擎”的角色,动手处理具体任务
17:00–18:00 轻体能锻炼(瑜伽、Apple健身)+ 沐浴 让身体与心理重整边界
18:00–20:00 晚饭 + 家务 + 音乐/轻松手工 纯粹感官放松,不追求产出
20:00–22:00 睡前仪式(见下) 平稳入夜,准备梦境工作
22:30 上床,不带电子设备入卧室 保护梦的通道

📚 阅读习惯:成为梦与象征的翻译者

  • 固定一个阅读时段(建议早上或睡前),每天不求多,10页也可。

  • 交替阅读

    • 一本象征性强、深层心理分析的作品(如《永恒少年》《红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 一本抚慰性/生活性的作品(如文学、随笔、温柔地写现实的小说)

  • 边读边记下“触动你”的句子,而非摘抄“重要知识”。

  • 每周做一次自由联想(5分钟),从某个句子出发写下你生活中的共鸣。


✍️ 写博客习惯:让你在公共空间中练习“承受张力”

  • 写作不是“完成好作品”,而是暴露真实思考过程的舞台

  • 文章结构模板建议

    • 一个小引子(生活琐事或梦)

    • 一个核心张力(读书带来的冲突感)

    • 一个开放式结尾(不解答、不总结)

  • 频率建议:每两周一篇长文或每周一篇短札记。

  • Jekyll Front Matter 提醒:你可以在 front matter 里加上 mood: 字段,记录这篇文章的写作心境,比如“惆怅”、“清明”、“如梦初醒”。

  • 写作时段:不要安排在事务性任务之后,而是安排在清晨或阅读后。


💪 运动习惯:用身体来“着地”

  • 每天20–30分钟 Apple Fitness+,选择你喜欢的:

    • 有氧:释放内在焦躁

    • 瑜伽/伸展:进入梦感状态

    • 力量训练:唤醒阳性力量(drive、boundary)

  • 每周1次户外长走(城市/自然都可),不听音乐,走路时让思绪自由发散。


📝 笔记习惯:建立内在地图

你已在用 Notion,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它的功能:

笔记分区建议:

  • 内在探索

    • 梦笔记

    • 书中触动的象征 & 自我感受

    • 自我观察(情绪日记)

  • 外在现实

    • 博客构想与提纲

    • 家务/计划/日程

  • 张力记录表(非常重要):

    • 左侧:我今天的外在任务清单

    • 右侧:我今天的内在声音/冲突

    • 每晚写一句:“今天,我是怎么尝试同时容纳这两个面的?”


🌙 睡前仪式:为梦境打开通道

  1. 电子设备22:00前关掉

  2. 沐浴后点香/精油/使用你喜欢的柔光

  3. 泡脚 or 热敷眼睛,边听舒缓的音乐(可试 Max Richter 或古典慢乐章)

  4. 10分钟自由联想日记(写下今天印象最深的画面、句子、梦感)

  5. 睡前默念一句肯定语(如:“我允许自己缓慢沉入自己之中。”)


总结关键词:“耐心地活”

你正在做的事,正是《永恒少年》所描绘的挣扎的反面:不是逃避、不是过度行动,而是创造一种可以承受冲突的生活结构。你不需要“变得完美”,而是需要一天天去练习“同时听两个声音”的能力。

我们可以定期回顾这套方法的适用性,调整节奏与细节。如果你愿意,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个“每月反思模板”,帮助你观察自己的成长轨迹。

愿你慢慢长出那种能在画羊与修引擎之间徘徊的从容。

【我】ChatGPT真是规划生活的小天才!这套框架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实操性,只要按照这个框架进行个性化调整就可以了。


horizontal-rule1

C.永恒少年的残酷

永恒少年一词,从负面的观点来看,常会在各式关系中表现出过於深刻的、过於虚弱的,以及太过「好孩子」的倾向,因而欠缺一份需要的灵活自我防卫反应。举例来说,他从周遭的女性心灵中收下过多的阿尼玛(anima)。如果其中的一个大吵大闹,对他东挑西拣找麻烦,他起先会大量承受,接着突然有一天,当他觉得受够了的时候,他就会断然离开,以一种全然残忍且鲁莽的方式。你可以说他在意识层面是过於虚弱同时让步过多,而他的无意识阴影则是过於残酷、鲁莽及不忠诚。我见过一些人在面对女友时几乎承受一切(我们会期望女人早早就大动肝火),而接着有一天,那个永恒少年就离开同时转向另一个女人,甚至完全不理会第一个女人,这中间没有转换的阶段。这个让步的「好男孩」、这个让步过多的男人,突然间就被那个冷淡的流氓阴影面取代,没有任何一丁点的人性情份。

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分析过程中:他们全盘接受,没有任何抗拒也没有提及与分析师相对的观点,但是没来由的,他们会突然说要换去另一个分析师那儿或是说要将这段分析全部舍弃,如果你之前尚未注意到这即将袭来的反应,你就会像是从云端坠落一般。这中间没有感谢,丁点都没有,就只是结束了。起初会出现不全然的冷淡及独立,或是男性的攻击性,最後的表现则是过多的负面、非人性以及无情感关连。这对许多的永恒少年而言是典型的模式。这会需要费力与某人一起有耐心的将事物厘清,而并非就只是让步,然後接着走开。


C.外援的分析和联想

以下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和与你现实生活的连接,希望能帮助你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自我洞察工具。

一、逐段细致分析

“从负面的观点来看,常会在各式关系中表现出过於深刻的、过於虚弱的,以及太过『好孩子』的倾向。”

→ 永恒少年过于迎合、太怕伤害他人,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感受压抑下来,试图“做对的事”,但这种压抑往往是表面的温顺,底下藏着未被整合的愤怒或不满。

可能与你生活的联系: 你可能在某些人际关系中表现得“太乖”、“太懂事”,害怕表达冲突,宁可牺牲自己的感受也不愿起冲突。但这可能导致你内在越来越累,最终一口气爆发。


“他从周遭的女性心灵中收下过多的阿尼玛(anima)。”

→ 阿尼玛是荣格提出的概念,指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过多地“收下阿尼玛”意味着他没有形成自主的心理边界,而是让他人(尤其是女性)的情绪、欲望、价值观渗透进来,造成失衡。

可能与你生活的联系: 你也许在情感关系中倾向倾听、接纳、共情甚至包容过头,长期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以致内心失衡。当你终于意识到“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会突然做出断裂式的选择,例如断联或换关系。

【我】有道理。


“他起先会大量承受,接着突然有一天,当他觉得受够了的时候,他就会断然离开,以一种全然残忍且鲁莽的方式。”

→ 这是典型的**“爆炸式离开”**。表面温顺,内在积怨,最后因无法负荷而极端脱离。并非理性决定,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弹。

可能与你生活的联系: 是否曾在友谊、恋爱、合作等关系中,表面维持和谐,但某天因为一件“小事”彻底断裂?是否曾跳过沟通阶段,而选择“默默承受 → 断然离开”这条路径?

【我】有道理。


“你可以说他在意识层面是过於虚弱同时让步过多,而他的无意识阴影则是过於残酷、鲁莽及不忠诚。”

→ 他没有在意识层面整合自己的“阴影”部分(愤怒、攻击、拒绝、冷漠),这些未被整合的部分会在压力大时爆发,造成残酷的行为模式。

可能与你生活的联系: 你是否有时会“反常地冷漠”或“突然断开联系”,而后又懊悔自己的无情?这其实是内在阴影无法被日常容纳的表现——你需要一种方法来温和表达愤怒、拒绝、真实的边界。

【我】有道理。


“分析过程中也一样……突然说要换分析师或结束关系,毫无预警与感谢。”

→ 永恒少年即使在治疗或深度对话中,也可能“全盘接受”、“完全顺从”,但这并非真实的信任或内在转化,而是另一种逃避冲突。突然离开,是他们面对自我挑战时的防卫机制。

可能与你生活的联系:

在深层交流(如友谊、亲密关系、写作、反思)中,你是否会在感受到“不被完全理解”时,产生强烈的离开欲?

你可能不太习惯“慢慢厘清问题”,而更习惯“撤退”以自保。


三、这段话如何带来现实意义?

这段话不仅在讲心理学上的“永恒少年”原型,它其实可以成为一种日常提醒——提醒你如何辨识你在关系中是否正在「过度让步」而没有表达真实的自我

实用的现实建议:

  • 觉察自己“好孩子”的倾向:

    每当你做出让步时,问自己:“我是在出于真实的同理,还是因为害怕冲突而让步?”

    写日记或做 Notion 笔记追踪你的“内在妥协”,这能帮助你发现隐性压抑。

  • 练习健康表达拒绝:

    不必等到忍无可忍才断开。可以在关系中提早表达:“我现在需要一些空间”或“这让我感到不舒服”。

  • 整合阴影:

    将愤怒、厌烦、逃避、冷漠这些“负面情绪”写下来,不要否认它们。尝试去理解它们传达的真实需求。

  • 放慢决定节奏:

    在想切断、离开、换方向的瞬间,不妨设一个“缓冲期”。写下想法、和可信的人聊聊,不要马上行动。

  • 建立“逐步处理情绪”的能力:

    永恒少年的特征是“非黑即白”,而心理成熟的象征是:能和复杂情绪共处而不被吞没

    你可以试着在关系或项目中练习微调而非中断


四、最后的提醒

你不是一个标签下的“永恒少年”,而是一个在成长、挣扎与意识中不断调整的完整个体。这段话提供的并不是定罪,而是一面镜子:你可以看到自己也许还未整合的部分,也能看到转化与自我成全的方向。

愿这段话不是让你自责,而是为你开启“更诚实地活着”的契机。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告诉我你在最近的关系中有没有类似“让步→忍耐→爆发”的经历,我们可以一起温柔地拆解它。


horizontal-rule1

➡️ 🔗5月27号,第六回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