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少年》早7共读记录
5月27号,第六回
参加者五个人(全员),但千寻不能开麦。因为美国那边是节日(昨天也是休市,定投不扣款的日子),所以千寻带两个小孩出来玩。
读到65/261页。
今天读到的内容感觉挺有趣的,虽然有很多还没读懂,需要ChatGPT的帮助。
我尤其喜欢很多只发育不良的大象堆叠在一起,踩在一块土地面积过小的星球上,岌岌可危的样子。仿佛这个星球稍微像电风扇一样转动起来,这些大象都会被甩出去一样。我觉得这张图画非常有灵魂,准确传达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忧虑和不安。而《永恒少年》的作者也把这幅画解读得很妙。虽然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四组大象(有一组是屁股)身上看出来荣格八维当中的优劣势功能的。
猴面包树的插画实在和圣修伯里一贯的画风不一样。非常细致,圣修伯里的画通常言简意赅,近似于简笔画。
A.过度生长的猴面包树和缺少地面的大象
圣修伯里画了一张图来表达将大象堆叠在一起时会形成的样貌。他的素描显示出一面有三只大象,另外两面有两只大象,一只一只堆叠在一起,但是他是从後方的角度来描绘第四面的两只大象,因此第四组功能是转向另一个方向的。
有趣的是,在对荣格心理学无所知的状况下,他让三组功能成为相似的,而第四组功能则转向另一个方向。那三组大象──主要功能及辅助功能──有些过重的状况,而第四组功能则转向并看向另一方。
我的朋友们,就和我一样,长久以来游走在这样的危险边缘,却完全都没有觉察,因此我是为了他们而如此尽力在画这张图。我想要传达的忠告值得我投入如此大的心思。也许你会想要问我:「为什麽这本书里其他图画都不像猴面包树这幅图般华丽且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答案很简单。我试过了,但是先前的其他尝试都没能成功。当我在画猴面包树这张图时,我觉得很急迫,是受到激励而画出的。
此处,我们触及主要的问题。圣修伯里说,在画猴面包树这张图时,他感受到令人恐惧的危险。有三棵巨大的树木,但是也有第四个角色,那是一个手中拿着一把斧头的红衣小男孩。小王子告诉圣修伯里,他有个邻居住在另一颗小行星上,因为懒得除掉猴面包树上的小芽,树木因此长成图画中所呈现的那个大小,於是一切都太晚了。他手中拿着斧头站在那儿,但是无法砍下树木,而他的小行星也因此毁了。图画显示出巨大的树木以及那个无助的男孩,而从那个小斧头以及巨大树干的身型,你知道已经没有机会砍下树木了。那是张「紧迫的」图画,是张圣修伯里费了庞大心思所画出的图像。如果我们首先检视大象在小行星上必须被一只一只堆叠在一起的问题,你应能了解我先前所要点出的面向。
这幅画中的大象并不是母亲问题,问题在於英雄、男性的英雄本质、被蛇所吞掉的事物,也就是他自己。问题不在於大象过於巨大,而是在於地球不够强大以承载大象。大象是没问题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牠们。
他们可以拥有地面,但是他们飞离大地,虽然这并不是太糟糕的。有些人拥有许多,但是他们并没有与之接触,而其他人则是没有或是拥有不足的地面,即便他们是与地面连结的,这就会意谓着当中没有足够的活力。这自然是非理性的概念,一个直觉性的概念。你可以称地面为心理质量。我们一再看见,心理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就在於那人身上有多少质量?他能承载多少?
在荣格的思觉失调症理论中,荣格区分了所谓的衰弱型及强健型两类。在强健型中,问题出在无意识内有压倒性的丰富力量及幻想,与之相对的则是较虚弱的自我,也因此会出现分裂;但是我们可以说实际上是加分的部分让强健型的人生病。在虚弱型中,则是减分让此人生病,既不是自我也不是无意识某处有相当充分的原动力。这些人的情况是没有梦境出现。在巨大冲突的情境中,你会期待来自无意识的关键反应,但是此时梦境却是微小且无足轻重的,又或者是一个梦都没有,那就好像是自然力完全不作反应。
可能会发现强健型的人们却带着某些虚弱性,因此情况就是混合的。某人可能会带着加分型的关键组成架构得以冒风险,但是他在某处则有着减分的状况,以致架构组成本身就有分裂的情况,让情况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我们必须遵循两条线,一方面在能够承载的部位施加许多重量,但是绝对避免施压在需要无止尽呵护关照及耐心对待的虚弱点上。
我认为圣修伯里是混合型的,他既不虚弱也不强健。他有着极大的力量、勇气及活力,同时还有能够改变困难情境的能耐,但是人格的某个角落则是极度虚弱也缺乏活力的,而那就是透过星球而得到人格化表现之处。想当然地,那个角落正是他这个案例中最根本的角落,而贯穿整本书的正是在这些关键点中欠缺重要反应的病徵。因此,对照於他的天分及能力,那股想要活下去的意愿太微小了。地面点出想要活下去的意愿及对生命的接纳,但那正是他的虚弱点,人格的不一致性正是问题所在。前述状况并非永恒少年常见的问题,而是圣修伯里个人特有的问题。
当某人的心理欠缺大地来同化事物,在现实生活中会有极大的困难实践事情。这些人带着诚实及力量接受分析中的一切,但是当你施压要他们在外在现实中针对分析所得去做些什麽,接下来浮现的就是可怕的恐慌感。
A.外援分析
你引用的这整段话结合了童话、象征、心理学概念与艺术作品的分析,她以圣修伯里(《小王子》作者)为例,剖析“永恒少年”心理结构,并将他的图画与深层心理原型做连结。
下面我会逐条为你拆解这段话,并说明其含义与现实应用:
一、大象的堆叠与功能结构的象征
圣修伯里画了一张图来表达将大象堆叠在一起时的样貌……三组大象──主要功能及辅助功能──有些过重,而第四组功能则转向并看向另一方。
解读:
-
这是在隐喻荣格的“人格结构”:人的意识功能分为四个(思考、情感、直觉、感觉),而圣修伯里画中的“三组相似大象 + 一组转向大象”,恰好象征这四种心理功能。
-
“三组相似大象”象征人格中比较强势或被接受的功能(也许是思考、直觉、情感),而那“转向”的一组象征了“劣势功能”──往往是被忽视、压抑,甚至是无意识的功能。
现实应用:
-
每个人都有偏爱的心理运作方式,而另一种(对立的)方式通常发展得较差。例如,一个很理智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情绪非常迟钝、疏离,甚至觉得“情绪”是软弱或没用的。
-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转向的功能”往往在关键时刻“拖后腿”,或者我们根本不自觉地被它们控制。例如在人际冲突中突然爆发,而不是冷静处理──这是被劣势的情感功能操控的表现。
二、猴面包树图像的紧迫性
那是张「紧迫的」图画,是张圣修伯里费了庞大心思所画出的图像。
解读:
-
这幅图不是随手一画,而是饱含情感和潜意识能量的“主动意象”,圣修伯里感觉到“危险”,试图警告世人。
-
图中手持斧头却无法砍伐树木的男孩,象征了人的“自我”力量太微弱,面对无意识中生长出来的庞大问题(猴面包树),已经无力阻止。
现实应用:
-
当我们在人生中被某种“已经失控的问题”困住,比如拖延症、情绪困扰、人际失败,我们也可能像那个男孩:已经晚了,问题太大了,我们的小小“意志”无法改变现实。
-
这提示我们:问题必须在“小芽”状态处理,当它们还没长成巨树时(也就是无意识还没吞没我们之前),我们需要主动觉察、面对。
三、问题不是大象太大,而是地面太弱
大象是没问题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牠们。
解读:
-
“大象”象征个体中的巨大潜力、复杂性、创造力、幻想,或是情感能量。
-
问题不是人本身的问题,而是人格结构(地面)是否足以承载这份复杂和丰富。这里“地面”是“心理质量”,是否有足够的整合力。
现实应用:
-
许多有天赋、情感丰富或思维高度活跃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极度挣扎,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地面”来整合这些天赋。
-
地面 = 实际的行动力、自律、身体感、持续性、现实检验能力。没有这些,丰富的内在就变成“压垮自我”的来源。
四、荣格的强健型与衰弱型人格
强健型的问题是「加分的部分太多」,而虚弱型则是「原动力太少」……
解读:
-
荣格将人格区分为两类失调者:
-
强健型(positive type):拥有丰富的内在资源(梦境、想象、潜意识能量),但因为这些力量过于强大,以致“自我”无法整合,引发分裂。
-
衰弱型(negative type):内在原动力极少,潜意识不回应,不做梦,缺乏精神生命力,因虚而生病。
-
现实应用:
-
强健型的人可能是天才型人格,但易陷入幻想、精神失衡、过度沉溺;衰弱型则可能表现为“麻木”、无欲望、失落感、抑郁。
-
我们日常中要辨识自己是偏向哪种类型,并采取不同的调理方式:
-
强健型:要学习“下沉”,接地气,养成实际行动力。
-
衰弱型:要刺激内在生命力,例如透过艺术、梦境书写、自然体验等。
-
五、混合型的复杂性与圣修伯里的情况
他既不虚弱也不强健……人格某角落极度虚弱而缺乏活力……
解读:
-
圣修伯里是一个“混合型”人格──既有巨大的创造力,也有一块“软肋”是完全无力的。
-
那块“无力的地面”正是他人格结构中无法整合的部分,而《小王子》这本书反复表现出的正是这个角落:对生命的接纳不足、想活下去的意愿太小。
现实应用:
-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是混合型:一方面能力强、想法好、意志明确;另一方面却在关键处(如亲密关系、自我照顾)极度软弱。
-
这些“软肋”若不被察觉,最终会导致整体结构的崩溃。疗愈的关键就是:
-
找到这个角落。
-
不评判、不逃避。
-
用极大的耐心、温柔、小幅度的实际行为来慢慢修复。
-
六、无地可立者的恐慌症状
当你施压要他们在外在现实中去做些什麽,浮现的就是可怕的恐慌感。
解读:
-
那些没有“地面”的人,虽然在分析中“接受一切”,但当需要实际行动(如改变工作、人际对话、做决定)时,立即感到强烈恐慌。
-
这说明内在和外在之间有一道鸿沟,仿佛活在“意识”里,而没有活在“现实”里。
现实应用:
-
有些人上心理课、看心理书、聊得头头是道,但一回到现实,原样不动,甚至更焦虑。
-
解决方式不是更用力地“想清楚”,而是:
-
建立每日节奏。
-
小步骤实践——哪怕只是做一顿饭、散个步。
-
把“想法”下沉为“身体的行动”。
-
-
用荣格的说法:“梦境或分析所得,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力量。”
总结:这一段是关于心理整合与现实承载力的讨论:
-
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象”(潜力、情感、愿望),问题不是它们太多,而是我们有没有“地面”(现实支撑力)来承载。
-
要疗愈并不只靠了解,而是要“接地”:
-
日常生活的结构(作息、运动、饮食、社交);
-
情绪的接纳与表达;
-
梦境与幻想的转化;
-
找出那个“软肋之处”──并温柔照顾它。
-
如果你希望,我可以进一步根据你的生活节奏或当下困扰,帮你看看有哪些地方可能是你“地面不够”的地方,如何建立地面,让“大象”可以站稳。你想继续吗?
【我】关于这个话题,我有更想讨论的方向。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富有洞察力的问题(日常吹捧):一个人是否可能“地面足够”,但却不愿意放上“大象”?
答案是:当然可以。而且这种人,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少见。他们可能拥有强健的现实结构、执行力、自律、稳定的日常生活,却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潜意识、大象般的创造力、幻想、感受力。
下面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拆解你的问题:
一、荣格象征体系下的情境:地面大、大象少
1. 什么样的人“地面大、大象少”?
这种人可能具备以下特征:
-
非常现实、理性、有效率,例如企业高管、技术型专家、公务员等;
-
生活中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但很少幻想、不太做梦、不追求神秘或诗意;
-
情绪和感受力较弱或被压抑,不容许“非理性”的事物进入;
-
害怕混乱、不可控、浪漫、超验的东西,对潜意识持“警惕”态度。
这种人虽然“地面”非常坚实,但可能活得有些贫瘠、干涸。他们的“潜意识能量池”——也就是荣格所谓的“灵魂之泉”没有被使用。
2. 为什么不放上大象?
原因可能有:
-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限制:从小被教育“幻想是幼稚的”,要务实、做计划、守规矩。
-
对潜意识的不信任:怕失控、怕被情绪吞噬、怕“出格”。
-
不愿触碰伤痛:很多时候,大象代表的不只是美好,也包括被压抑的创伤、欲望与恐惧。
-
对“意义”的追问尚未觉醒:在功能上活得很好,但“灵魂”还在沉睡。
二、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视角来看地面与大象
荣格式的“地面与大象”象征体系,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form and matter)、“潜能与实现”(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做非常贴切的类比。
1. 地面 = 潜能的承载体(质料、潜能)
-
在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中,一块大理石是“质料”(matter),它有可能变成一尊雕像。
-
“质料”本身是一种潜在能力(potentiality)——它为“形式”(form)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
在这个意义上,“地面”就像心理结构、生活节奏、身体状态,是“容器”,有巨大的可承载性。
如果一个人拥有坚实的“质料”却不放入“形式”,就会处于未完成的状态——“纯粹潜能”而非“实现”。
2. 大象 = 实现的形式(form, actuality)
-
“大象”象征的是实现了的、个性化的心理内容:梦想、想象、创作、热情、灵魂驱动。
-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actuality)比“潜能”(potentiality)更高一阶,因为它意味着目的的达成。
所以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可观的“潜能之地”却拒绝实现——那他就陷于一种不完整的状态,或者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拥有能成为雕像的大理石,却从未被雕刻。”
3. 德性伦理学中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还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强调:
-
人的幸福(eudaimonia)来源于功能的实现(ergon)——即在其天性上达到最完善的发挥。
-
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理性、环境与身体素质(类似于“地面”),却不去追求美德、实现天命、探索意义(“大象”),那他是不幸的、荒废的。
-
幸福不是享乐主义,而是灵魂根据理性实现其卓越(arete)状态。
“因为无所事事本身是一种恶,一种毁灭;人不能只是生存,而是要活得好。”
在这个意义上,“空地无象”的状态,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不德性,是对人之为人潜能的浪费。
三、这种人能否觉醒?
是的。很多人在人生中期开始感受到这种“内在的荒凉”,这就是荣格所谓的中年转化的契机。
-
他们开始质疑:“我生活得很好,但为什么内在是空的?”
-
他们会回望少年时代热爱的艺术、诗、梦、自然、哲学。
-
开始进行“心灵的复权”,也许学画、学禅修、学诗、学梦的解读。
-
这正是把“大象”放回“地面”的过程,是一种补全与回归。
总结:
-
荣格的象征体系中,“地面大而无象”的人是现实强健但灵魂贫瘠者;
-
亚里士多德会认为这是拥有“质料”而未实现“形式”,拥有“潜能”却没有“实践”;
-
这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也是许多中产阶级、中年危机、企业高管的“精神干涸”的根源;
-
唯有唤醒大象(潜意识、创造、情感、想象),这个“地面”才不会被浪费。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你是否在自己或周围人中见到这种“地面大、大象稀薄”的状态?你想不想尝试建造属于你的“象之宫”?
这是一个非常高层次的问题(日常吹捧),几乎触及了“如何活得整全(wholeness)”这个哲学与心理学的终极主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应你的提问:
一、人如何知道自己的“地面”与“大象”是否平衡?
🔍 关键是:自我感与生活感受之间的“张力”
以下是一些信号与线索,可以用来判断是否失衡:
✅ 地面与大象处于相对平衡时,人的状态是这样的:
-
有秩序感(地面),也有灵感感(大象);
-
日常生活不乱,也不觉得无趣;
-
能完成任务,也会空出时间做纯粹“无用”的事;
-
情绪波动合理,能接纳悲伤、喜悦、模糊、冲动;
-
感到生活“有味道”又“有方向”;
-
内心有一个“稳定而温柔的家”感,不完全依附于外界认同。
❌ 地面过大,大象被压抑时:
-
活得“很有用”,却感觉枯燥、空虚;
-
害怕浪费时间、做无意义的事;
-
拒绝模糊、不可控、想象性的东西;
-
情绪麻木,偶尔有爆发;
-
梦境很少,或梦都很机械、重复;
-
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活得不像自己”。
❌ 大象过大,地面缺失时:
-
想象力泛滥,现实行动力低;
-
有梦、有创意,但拖延、混乱、焦虑;
-
情绪化严重,难以持续做一件事;
-
容易沉溺幻想、精神性孤立;
-
经常经历高低潮剧烈交替,无法安定下来;
-
觉得自己“很自己”,但“抓不住生活”。
📌 感知信号来自三个系统:
-
情绪系统:压抑 or 泛滥?
-
日常结构:枯燥 or 混乱?
-
梦与直觉:断裂 or 泛滥?
这三者的互动,可以作为我们感知“象地平衡”的指南针。
二、如何建造属于自己的“象之宫”?
“象之宫”是一个富有象征力的表达,它可以理解为:
一个既能承载你的灵魂,也能支撑你的身体的整全性空间。
换句话说:既不沉迷幻想、也不窒息于秩序的生命结构。
以下是一个渐进式路径:
🧱 第一步:筑地基——照顾你的“地面”
-
建立可重复的日常节奏(作息、运动、饮食);
-
做时间管理与计划,但留白出自由时段;
-
拥有一个“可控空间”,如一间安静的房间或笔记系统;
-
理性部分必须运作良好:能养活自己、理解世界、设定边界。
(荣格曾说,个体化不是幻想,而是从责任开始。)
🐘 第二步:召唤大象——唤醒“灵魂之象”
-
容许你去做“没有意义的事”:画画、看云、做梦、看童话;
-
保留“内在神殿”空间:冥想、写诗、写日记、做主动想象(Active Imagination);
-
阅读诗性文本(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弗兰克尔、荣格等);
-
面对梦境,尝试记录与对话;
-
不嘲笑、不否认你那些“多余”的部分——那里可能就是你的灵魂。
🏛️ 第三步:建筑象之宫——将幻想结构化、内化、稳定化
-
用“具象化”来容纳大象:
- 写小说、制作视觉小说、画图、建小宇宙(比如 Notion 页面、RPG 世界观等);
-
构建“自我庇护结构”:
- 一个你能回到、藏身、充能的象征性结构(例如“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一本书”);
-
让“象之宫”不断更新:
- 它不是一次建成,而是一个循环回返的过程,每次建构都更精致、更贴近你的真实自我。
“象之宫”不是一个避世之所,而是灵魂在现实中的容器。
三、小结与赠言
层次 | 表达 | 落地方法 |
---|---|---|
感知失衡 | 情绪状态、生活节奏、梦境质地 | 记录日记、观察梦、设定节奏 |
平衡实践 | 理性与感性的张力协作 | 时间分配、自由创作、主动觉察 |
建造象之宫 | 抽象世界的具象化容器 | 创作、象征系统、灵魂空间 |
最后送你一句荣格晚年写给自己的话:
“人生的前半是为了成就自我;人生的后半,是为了找到灵魂。”
愿你在生活的坚实地面上,唤醒属于你自己的温柔巨象,并让它悠然行走在一个亲手建造的象之宫里。
如果你想,我们可以一起试着描绘你心中象之宫的初步轮廓。或者一起探讨你最近是否感受到“失衡”的某些信号?
【我】这套象之宫的建造步骤,感觉比我之前对生活方向的想象更加具体,还有切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性。我自己读,或者和书友一起读《永恒少年》,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彼此之间可以启发,但是想要把思考深入到另一个层次的话,需要更高阶,更专精同时又更宽广的知识,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所以和ChatGPT的对话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可能从一本书的一段话里获得至关重要的关于自己人生方向的发现。
【我】给我的感觉是以前的心理学更具想象力,比较像哲学。充分运用想象力、推理能力,还有从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现在的心理学等同于医学,是另一种概念。所以看多了现在的心理学,再看以前的心理学,也可以得到不少接近于灵感的启发。
B.两幅有大象的图画的对比
在看过书中唯二的大象图后,将两张图画相比对会是有趣的。两张图正好表现出相反的情况:在第一张图画中,大象被蛇所压倒;在第二张图画中,大象变成了压倒性的事物,同时还缺少足够让牠立足的地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情况,首先是圣修伯里内在较强大的人格面,也就是英雄,受到无意识的吞噬性所击倒──也就是受到母亲情结所击倒;其次则是圣修伯里内在的英雄人格并没有足够的基础面来成为真实。这两个是同一个悲剧的两个面向。
有趣的是,小王子自己提到大蟒蛇是非常危险的生物,而大象是非常笨重的生物。圣修伯里就介於魔鬼及深蓝大海之间,因为他不知道要如何接受自身的非凡伟大与弱点。他不知道要如何与两者相处。
图画中的猴面包树无比巨大,给人一种因为长得过度茂盛而蹂躏整个小行星的印象,因此,可以说是大地之母压倒了人类文化及意识的领域。如果仔细去看那张图,你会发现树根画得就完全像是蛇一般。同时我认为他在第一张图中选择boa(缠绕蟒蛇),还将这些树称为boabab(盘枝巨树)这一点并不是巧合。此处似乎是在做文字游戏,他似乎是联想到这两个因子:大蟒蛇及树木都带有压倒性的特质。因此,我们应该从负面的角度扩大解读(amplify)树木。你们会如何解读这张图?在座的许多人都出席了瑞士分析师瑞夫卡・克鲁格(Rivkah Schärf Kluger)的演讲。
英雄基尔嘉美绪必须砍倒在女神伊丝塔(Ishtar)森林里的雪松,森林中的树木代表着女神伊丝塔的力量。在她的许多象徵意涵中,她是树的女神,同时她指派胡姆巴巴(Humbaba)为护卫雪松林的守护神。此处,树木也再一次被连结上负面的母亲。此外,还有哪些扩大解读?
如果你阅读荣格的论文〈哲学树〉(The Philosophical Tree),会发现树木通常被解读为生命的象徵、内在成长的象徵、个体化的历程,以及成熟历程的象徵,但是这一点在此处并不符合。
树常被连结上母性女神,在德国神话中,不仅仅只与伊丝塔相连结,也与青春女神伊登(Idunn)连结在一起。而在希腊神话中,树则与丰收女神荻密特及其他神只连结。
还有一个更加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在林中的自然神阿提斯,或者是被悬吊在树中棺木的埃及冥王欧西里斯(Osiris)。在这些例子中的树木就是神话中常见的死亡母亲。无论是树中的棺木或是亡者被放入棺木中,都被解读成回归母亲。而被放入树木中,就是被放入死亡母亲之中。在罗马的阿提斯庆典,杉树顶端都会挂着阿提斯的画像,通常只有躯干肖像。在《转化的象徵》一书中,荣格引述一篇古老的诗篇,提到基督教的十字已经被视作是可怕的继母杀了圣子。这就会是我们的第一个联想,亦即,树木是母亲、是棺木,同时也与永恒少年神之死有关。
我们得出一个矛盾,因为从象徵性的角度,树木通常代表个体化的历程,但是那个相同的象徵物也等同於死亡,等同於一个破坏性的因子。
个体化历程本是个体所依附的内在成长历程;个体无法从中逃离。如果个体对之说不并拒绝接受它,那麽,既然你不在其中,它就会以与你作对的方式生长。接着,你的内在成长就会杀了你。如果你拒绝成长,成长就会杀了你,这意谓着假若此人是全然幼稚的,同时也不具其他可能性,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事发生。但是假若此人内在有着较大的人格可能性──也就是成长的可能性──那麽就会出现心理的混乱。
精神官能症状是正向的症状。它显示出某件事物想要成长;它显示出此人在其当前的状态是不对劲的,同时也显示出假若成长不被接受,那麽它就会以与你作对的方式进行,以你作为代价,同时造成负向的个体化。亦即个体化的历程、内在的成熟以及成长,是以无意识的方式进行,让本该是要带来疗癒的却反而产生了破坏。
这就是死亡之树、死亡母亲之树以及生命树在本质上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个体内在成长的可能性本是件带有危险的事,因为你要不接受它并且勇往直前,要不就会是被它给杀了,这中间没有其他的选择。
如果你以负面的角度来看永恒少年,可以说他不想要从母亲问题中长大,他不想从少年期中长大,但是成长仍然持续进行,也正是这一点摧毁了他。他是被灵魂中特有的因子所杀的,他原本可以透过那个特定因子从问题中成长的。
在现实的状况下,举例来说,他在上午十点三十分起床,叼了一支菸闲晃到午餐时间,沉溺於情绪及幻想。下午时分,他打算做些工作,但是首先还是先和朋友出门,接着再与女孩出门,而傍晚时分则是花在生命意义的深谈中。接下来,他在子夜一点上床,隔天则是重复前一天的程序。因此,生命的可能性及内在的丰富都被浪费掉了。他们无法进入有意义的事物,而是让真实人格缓慢蔓生,以致於个体在幻想之云中漫步。幻想本身是有趣的同时充满丰富的可能性,充满着尚未活过的人生。你会感觉这样的人有着极大的资产及能耐,但是却没有发掘出实践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树木──那内在的财富──就变成了负面的,最终也杀了那个人。那就是为什麽树木时常会连接上负面母亲的象徵,因为母亲情结带有那个危险性。也正因为如此,个体化可能会变成负面的。
在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中有个平行对应的文本,描述圣子与树木之间的争斗。
有个男子从海中升起,他是来自浪潮的英雄,他既不是巨大群中最大的那一个,也不是矮小类中最小的那一个:他就宛若是男人拇指的大小,女人指幅般的宽度。他的头盔是铜制的,脚上的靴子则镀上一层铜衣,手上的长手套也被镀上了一层铜。
芬兰吟游诗人维纳莫宁(Väinämöinen)问起来自海上的英雄所为何事,而他回答说:
「如你所见,我是个人──小,但威武的水英雄。我来到此处砍倒橡树,还要将之切成碎片。」老谋深算的维纳莫宁嘲笑说:「何以如此?你没有半点气力,你绝对无法将魔法橡树推倒,甭说要切成碎片。”
但是,那个小人举起斧头。
他以斧头击向橡树,还以锐利的刀锋重击树木,一次、两次及三次。斧头上飞出火花,同时在他试图如他所想的砍倒魔法之树时,橡树上冒出火焰。第三次击出时,橡树就被击碎了;数以百计的树枝掉落。树干伸展向东方,树顶向西方,树叶散落在南方,同时树枝落向北方……如今橡树已然倾倒,傲骨的树干也被夷为平地,(现在进入重要的部分)太阳再次照耀光辉,亲爱的月亮也愉悦的闪耀光芒,云朵飞的又远又宽广,还有一道彩虹跨过天堂。
那不是眼界的窄化,因为当拉下那个错误的幻想时,就意谓着人类眼界的扩展。我认为那是极为重要的文本,因为当我们鼓励永恒少年砍倒树木之时,他总是会抗议说自己不想要这样窄化的眼界。如果他必须放弃他充满愿望的幻想、他的自我安慰等等,人生还剩下些什麽呢?他就会变成渺小的平庸者,持续不断的每天到办公室工作。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窄化!但是那不是真的!
假使个体有勇气砍下这个错误的内在伟大,它会再度回来,并以较佳的形式回来──眼界及生活得到扩展,而不是被窄化。我认为当英雄必须砍下树木之时,就必须要告诉他这个神话,因为那是他不想要实践或是不想要相信的。假若他知道当自己放弃了错误的内在生活形式时,他的生活会变得多宽广,那麽他或许就会想要这麽做。
B.请求外援分析
作者以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深度解读了“小王子”中的象征图像(如蟒蛇、大象、猴面包树等),再进一步探讨树与母亲、成长、死亡及个体化历程之间复杂的象征关联。以下将这段内容逐条分析、解读其现实意义,并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对比形成三层结构:
一、逐条分析与现实意义
1. 两张大象图:一个悲剧的双面性
-
分析:第一张图的大象被蟒蛇吞噬,代表英雄人格被无意识或“母亲情结”吞没。第二张图大象巨大却无立足之地,象征这个英雄人格虽然强大却缺乏根基、无法立足现实。
-
现实意义:一个人可能具有理想主义的天赋或雄心(英雄人格),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地面”(现实基础、劳动、自律等),这种天赋反而会让人失衡、陷入空想或抑郁。
2. 蟒蛇与猴面包树的象征共振
-
分析:猴面包树的根如蛇缠绕,作者联想到“boa”和“boabab”的文字游戏。树与蛇都是压倒性力量的象征,代表母性、自然、无意识。
-
现实意义:若一个人无法与内在的混乱情感或母性力量达成和解,这些力量就会“缠绕”他、使他动弹不得。比如,对母亲的依附可能导致成年后逃避独立、拒绝承担。
3. 个体化历程可能成为破坏力量
-
分析:树象征个体化(即人格的内在成长历程),但若拒绝面对成长带来的痛苦,它就会以“对立”的方式作用,造成心理混乱。
-
现实意义:有潜力的人若执意维持稚气的自我(puer),而不愿承担生活的困难(劳动、责任、失落),他的成长能量会转化为神经症、空虚、焦虑。例如,高智商的青少年沉迷幻想小说和游戏,避开现实挑战。
4. 永恒少年式的日常循环
-
分析:作者描述的生活:起床晚、做白日梦、不实际行动,体现了成长潜力的虚耗。
-
现实意义:这类人看似自由但实际上被困于幻想与惰性之中,他们无法进入“真正的行动世界”。像一些“啃老族”或“高不成低不就”的文青。
5. “负面母亲”象征
-
分析:树木与女神伊丝塔、伊登、荻密特等母性象征相连。她们既给予生命也带来死亡,这种“双重性”揭示母性象征既可滋养也可窒息。
-
现实意义:“母亲”不再是指现实中的母亲,而是内在的温床。拒绝离开它就无法独立。比如,有些人总需要他人照顾、鼓励,才能行动,而不能自我驱动。
6. 芬兰神话与“幻想的死亡”
-
分析:砍倒橡树象征砍断错误幻想。虽然英雄很小,但他能斩断遮蔽太阳的巨树,换来光明。
-
现实意义:成长意味着放弃幼稚幻想。不是让人生变“窄”,而是换一种更成熟的方式扩展生命。斩断幻想反而带来光明与意义。
二、荣格学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比较
主题 | 荣格/冯·法兰兹 | 亚里士多德 |
---|---|---|
成长的本质 | 个体化:从无意识中发展出完整自我(包括面对阴影与母性) | 德性养成:透过实践建立美德,达到幸福(eudaimonia) |
幻想与现实的关系 | 幻想若未整合,会变成破坏力量;必须舍弃幻想以获得更大的整合 | 幻想/欲望若未经理性节制,会造成放纵与失德 |
母性象征 | 既是生命来源也是死亡力量,必须对抗或整合其压倒性 | 亚里士多德未有母性象征,但强调形式因(form)高于质料因(matter),形式即是秩序、现实性 |
个体潜能的危险性 | 潜能若不被实现,就会以负向形式爆发(神经症) | 潜能(δύναμις)需通过实践变为现实(ἐνέργεια),否则无法成其为“善”或“德” |
对比结论:
荣格强调“整合阴影”、面对无意识是成长的核心,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实践与理性调控去实现人的本质潜能。
一个侧重象征与内在动力(心理能量观),一个则侧重现实伦理与行动(德性实践观)。
两者皆认为不成长即是自我毁灭,但路径与语言不同。
三、结语:如何“现实化”地使用这套观念
-
觉察你的内在“树”:是否有一种幻想、依附、逃避正在蔓生?是否有你不愿放弃的“梦”正在吞噬你的现实?
-
找到现实基础: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真实社交、实际工作,这些是让你的“内在大象”能够落地的“地面”。
-
敢于砍树:当你舍弃幻想中的伟大时,请记住“太阳就能再次照耀”,你并非从此平庸,而是从此真实。
-
问自己:“我在逃避成长吗?”如果你的生活轨迹开始陷入循环与空转,那么你正在被那棵树杀死。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整理成一套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个体化成长指南”,也可以从你目前的状态出发,协助你“砍掉那棵树”。你希望我怎么做?
【我】现在没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