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er-aeternus

5月21号,第二回

从第二回活动开始,总体成员就减少到六人了(昨天的蜡烛无声退群)。Moon不怎么发言,轮到他读书的时候才会开麦。

读到37/261页。

具体的情况

我对今天共读的内容不是很满意,因为本书的作者认为《小王子》的作者圣修伯里是病态的。在圣修伯里去世之后,圣修伯里的母亲还在世的时候,办讲座、写书,对圣修伯里进行精神分析,其中也包含他和他母亲之间关系的分析。

如果有人对我写的文字或者画的画进行一通精神分析,说我哪里不健全,童年缺了什么东西,和家里人的关系怎么怎么样,我肯定想打这个人一顿。

我对精神分析没什么好感,因为感觉很不尊重人,这本书作者的论调就是很不尊重人的。

今天读的内容首先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女人如何让她落地呢?作者给的方法是:生孩子。生完孩子就老实了,没空瞎折腾了,照顾孩子就够她受的了。(这说的什么屁话💩,而且作者还是个女性)

我感到疑惑,永恒少年(少女)咋的了?招她惹她了?人家过自己不落地的生活(活在幻想里,可能也死在幻想里),作者为什么偏要拽着别人说,你这样是错的,病态的!!醒醒,快点进行治疗!!(🤷多管闲事)

对ChatGPT的提问

这个问题涉及出版时间的对比、心理分析的伦理,以及对逝者的尊重边界。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的出版时间:

这本书是玛丽-路易丝·冯·法兰茨(Marie-Louise von Franz)根据她1959年在苏黎世荣格学院讲授的系列课程编辑而成的,首次出版是在1970年


🧑‍✈️圣修伯里的去世时间:

安东尼·德·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在1944年7月31日失踪(并被推定死亡),他当时正在执行侦察任务。


🕰️时间间隔:

1970(书出版)- 1944(圣修伯里去世)= 26年


🧠 那么,这样对圣修伯里进行精神分析,道德上是否妥当?

这是个微妙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精神分析的对象是否公开人物?

圣修伯里是知名作家,尤其因《小王子》《夜航》《风沙星辰》等作品成为20世纪重要的文学人物。他的作品极富个人色彩,被许多读者和学者解读为作者内心的映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公共文化人物”。

在学术传统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学分析是一种常见方法,比如荣格本人也分析过尼采、歌德等。


2. 是否出于批判还是理解?

在《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中,冯·法兰茨并非恶意中伤圣修伯里。她是以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把《小王子》等作品视作心灵结构的象征表达,尝试理解“永恒男孩”(puer aeternus)这一心理类型。虽然她的观点有主观成分,但整体语气是探索性、分析性的,而非道德批判或贬低。


3. 伦理与尊重的问题

确实,对一位去世的作家做深度心理剖析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不安。尤其是当分析者没有和当事人有直接接触时,这样的分析可能显得武断或冒犯。

但心理分析传统(尤其是荣格派)认为人的作品是其无意识的“客观表现”。只要不是基于私生活的揣测或诽谤,而是基于文本与象征内容进行探讨,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学术行为,而非人身冒犯。

(我不喜欢这种“学术式”的对他人精神隐私的窥探,把别人当成小白鼠,和实验室里实际接触小白鼠的人也没多大分别。我感觉他在冒犯死者,以及死者的家属)

(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是否会变成一个非常不错的精神分析对象?但这种对他人精神上的解剖,在没有取得他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解剖,还对外公布结果,让我觉得这个分析者缺乏作为人的道德。把学术研究看得很重要,掩盖了人和人之间,身为同类的那种天然的怜悯。作者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作者没有把圣修伯里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圣修伯里只是一个分析对象,一个材料。)


🧭总结:

对圣修伯里进行心理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道德敏感性,但冯·法兰茨的做法基本保持了专业和尊重。她基于作品、用象征心理学分析“永恒男孩”的主题,是荣格学派惯常的方式。

如果从当代伦理标准来看,她的做法不属于“侮辱”或“非尊重”,而是属于一种特定心理学框架下的文本解读。但是否认同这样的分析,取决于你对心理分析权力与解释权的看法。


太好了,那我们就来详细看看:Marie-Louise von Franz 在《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一书中是如何分析圣修伯里及其作品的,以及她的分析是否有越界或强烈主观色彩。


📖 她分析了哪些圣修伯里的作品?

冯·法兰茨最主要分析的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同时也提到了《夜航》《风沙星辰》《人的大地》等散文作品。她从这些作品中寻找“puer aeternus”(永恒男孩)心理原型的表现。


🌱 什么是“puer aeternus”?

“Puer aeternus”是拉丁语,意思是“永恒的男孩”,源自荣格心理学,指的是一种无法成长、逃避责任、沉迷幻想和自由的心灵结构

这个概念往往具有两面性:

  • 光明面:想象力、理想主义、热情、敏感、灵魂的自由。
  • 阴影面:逃避现实、依赖、不能稳定下来、恐惧承诺、精神抑郁。

🧠 她对圣修伯里做了哪些分析?

1. 小王子=圣修伯里的灵魂象征

冯·法兰茨认为《小王子》是圣修伯里无意识的自我描绘,小王子是他“内在的童子”,代表他那部分无法落地的精神自我

她指出,小王子不愿“长大”、不能适应成人世界,反映出一种“puer”状态。这种状态虽然纯洁、富于幻想,但也逃避了生活的重量和责任

她说小王子“不属于地球”,而是一个“在星星之间漂泊的精灵”,这反映了圣修伯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


2. 飞行员=ego(意识自我)

冯·法兰茨还指出,《小王子》中的飞行员是圣修伯里的“自我形象”,是尝试接触童年的象征(小王子)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合的成年人。

她认为飞行员对小王子的“离去”感到哀伤,反映出圣修伯里对自己童年心灵的失落,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对抗。


3. 她对“死亡”的诠释

冯·法兰茨还提到圣修伯里在小说和现实中都有“强烈的死亡意象”,包括小王子被毒蛇咬死(象征从物质世界解脱)和圣修伯里本人“消失在空中”。

她认为这是典型“puer”类型的结局:选择从世界中退场,而不是扎根其中


⚠️ 是否有越界或主观之处?

是的,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 她站在荣格分析的角度,确实提供了深刻洞见

  • 比如“puer”的双面性;
  • 文学作品作为象征结构的镜子;
  • 用飞行和星星等意象分析其心理意图。

这些分析在荣格学派内部具有高度一致性,也能帮助读者从另一个维度理解《小王子》。

❌ 但她也有一些可能“过度解读”的倾向:

  • 她将圣修伯里生平与作品之间做了较多推断,例如推测他内心不愿承担家庭责任;
  • 她将“死亡”浪漫化为一种心理宿命,而不是更复杂的历史、战争、个性混合的结果;
  • 她把“未婚”“失踪”“飞行”等现实事件都纳入心理图式中,可能忽略了历史与社会因素。

这些做法在当代学术标准下,有时会被批评为**“病理化解读”**(pathologizing),即:把人的复杂行为过度解释为心理问题或象征。


🧭 最后的判断:尊重还是越界?

这就要看你从什么立场来看:

角度 看法
荣格分析传统 属于常规操作,重在象征探索,不算不尊重。
文学批评角度 可供参考,但需结合历史与文体因素,不可全信。
伦理和情感角度 若是亲属读者,可能会觉得她“解构过头”,带有冷峻感。
普通读者角度 提供了一个很新奇的角度理解《小王子》,但不代表真相。

如果你喜欢《小王子》,但不太喜欢别人用精神分析“拆解”它的纯真与神秘,也完全可以保留距离。冯·法兰茨只是提供了解读的“一个视角”,不是最终的判词。

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帮你写一个对她这种分析的回应,比如从文学或哲学角度反驳她的看法,或者维护小王子的“诗性自由”。你想试试看吗?(不必了,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先写自己的想法,等过一段时间重新回看这个问题时再和ChatGPT进行讨论。因为我现在可能因为情绪化导致观点偏激)


作者想讨论的是,人如何能在不失去儿时所拥有的整体感、创造性和活着的真实感的前提下长大。

虽然目标是良好的,但实际写起来我却觉得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可能因为是以一种看待病人的腔调来写的吧。

elephant

作者说大蟒蛇是吞噬母性的意向。

大象有贞洁、情绪化的意向。

所以画中(上图为我的仿制品)的大蟒蛇代表圣修伯里,大象代表他妈妈?

但他也可能是大象,被她妈妈吞下肚子。只有做个从里面切开蟒蛇肚子逃出来的英雄,才能摆脱困境。

和我一起共读的伙伴都对这种对意向的分析很感兴趣,觉得有趣。但我提不起兴致。我觉得什么意向都无所谓,我不太关心。

以下是我今天的想法

我觉得圣修伯里的艺术冲动在于,他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动力。而这种差距往往需要创作者不是个健全的人,如果圣修伯里健康长大,不是个“永恒少年”,非常脚踏实地,他有可能会创作出《小王子》吗?怎么可能。他是个“永恒少年”,这就是他个人的艺术养料。虽然可能他的精神上会痛苦,但这种痛苦对艺术创作来说是必要的。所有人都变得健康健全,这世上还有什么艺术创作者?

而且过去这么多年了,《小王子》屹立不倒,依然受到全世界的欢迎,持续不断地鼓舞激励着各个时代的成年人。难道“永恒少年”真的那么失败吗?可能在生活中你不想和永恒少年来往,觉得他靠不住。但当永恒少年进行了艺术创作,你还能说永恒少年是不可取的吗?如果以作品,不以人格发展度论成败的话,本书的作者肯定完败。

这本书是1970年出版的,但什么时候才有的中译本呢?2018和2020。现在又有多少人读过这本书呢?作者所做的努力真的有那么大用吗?推动荣格学派的发展?但荣格在现在应该不是个精神必需品吧。但小王子不是,小王子在过去被千千万万的人需要,未来也会被千千万万的人需要。在艺术创作层面,永恒少年获得了长久的可能可以持续几百年的胜利。

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会被替代、覆盖的,但艺术作品不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可以长达几千年,但学术研究可能几十年就被颠覆、更新、覆盖了。学术研究需要在版本上不断更新,但艺术作品不是。过去几十年没有,未来也很难有能和小王子形成同质化竞争 比肩的作品出现,可能因为永恒少年变少了,或者永恒少年没有刚好学会艺术创作。

如果所有成年人都长大了,就没有人能写充满童趣,让人眼前一亮的书了。因为成年人的童趣有时充满哲理。因为对成年生活的不适应赋予了圣修伯里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借用《屡见屡鲜》当中对创造力的解释)。

我不指望儿童可以创作童书,因为儿童可能有天真有幻想,但缺乏深度和必要的技能。在童书的完成度上难以保证。那么谁能去创作童书呢?只有保留着童心的具备相应技能的成年人才能完成。可能算是一个披着成年人外壳的儿童。

圣修伯里的充满童趣的插画,却被作者当成精神分析的材料,被说是心理病态的表现。我觉得作者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就好像一个人看不到眼前的美丽女人,只能看到她皮囊下的一堆骨头和器官。带着精神分析的关注点去看艺术作品,真的有趣吗?是一种不错的脑力练习吗?我对此有点怀疑。

作者还提到了死亡母亲的原型。母亲把死去的儿子不断再造,把他当成宗教崇拜的对象。在儿子死亡时,觉得比起儿子活着去别的女人的怀抱里,死在自己怀里可能更令人欣慰。(🤢)

精神分析真的不是过度解读吗?就凭一张蟒蛇吞象的画,就能写出很多的分析。我见过一个人,她就喜欢给自己进行精神分析。但我觉得她分析一通之后,反而变得更神经质了。我对精神分析的态度是,提高警惕,保持距离。

毕加索所说的那种学会技巧,又忘掉技巧,像个孩子一样天真画画的状态,本书的作者会理解和支持吗?还是说也要对着人家的画进行一顿精神分析,深挖无意识?(🙄)

《小王子》很独特,不是一个被社会生活驯化了的人能写出来的,所以作者值得精神上的保护。虽然这种抨击出现在圣修伯里死后,已经不会对他本人造成实际影响。但社会的整个风向就是让人放弃幻想,变成熟,大家变得大同小异。所以能出现这样一个不妥协,不拘一格的人,我觉得是不容易的。虽然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说,他可能确实是不完善的,但就艺术创作的价值而言,他是珍贵的。

圣修伯里本身爱开飞机,他把个人生活经验和艺术创作结合得非常好。我称之为生活经验转化率,我认为这是创作者必要的能力和天赋。有多少作家开过飞机?不是喜欢开飞机就很难想出小王子这种创意。书里说就是不靠谱,不想老老实实呆在地上,所以渴望天空,想要逃离大地母亲(虽然死了还是要归于尘土,想要逃离大地,是徒劳的,开飞机也没用)


horizontal-rule1

➡️ 5月22号,第三回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