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少年》早7共读记录
5月22号,第三回
参与者四个人:芸薹、大媛子、我、千寻。Moon虽然准时来了,但没三分钟就下线了,可能不想参与了吧。
读到45/261页。
我觉得今天读的内容还比较有趣。首先提到了在伊斯兰传统中遇到星星王子的情况,把这种情况和小王子当中的情况做了对比。
📖 《古兰经》中摩西与Khidr(希兹尔)的故事
在《古兰经》(台译《可兰经》)中,确实有摩西(穆萨)与一位神秘人物同行的故事,那位神秘人物在伊斯兰传统中被称为 Khidr(希兹尔),在部分中文翻译或民间流传中也被称作“希尔”或“希德尔”,这可能是你提到“摩西与希尔”的真实来源。
出处是《古兰经》第18章——《山洞章》(Al-Kahf),第60节到第82节。
🔹 故事简要:
- 摩西(穆萨)向真主表示,他想寻找“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于是开始旅行。
- 摩西遇到一位神秘的圣人(被穆斯林称为Khidr,希兹尔),真主赐予他深奥的知识。
- Khidr 警告摩西说:“你无法忍耐我所做之事。”但摩西坚持同行并表示他会忍耐。
接着发生了三件“表面看上去不合理”的事:
- 他们乘坐一艘船,Khidr故意把船凿出一个洞,破坏了船。
- 他们遇到一个男孩,Khidr将男孩杀死。
- 他们来到一个村庄,村民冷漠无情,Khidr却为他们修好了快要倒塌的墙。
摩西都无法理解,接连质问。最后,Khidr解释:
- 船主是穷人,那艘船将被一个强盗国王掠夺,所以他弄坏了船以保其不被抢走;
- 男孩将来会变成恶人,杀死他的父母,因此是真主的怜悯;
- 那堵墙下藏有孤儿的财宝,真主想让孤儿长大后继承它。
这三件事都是“看似坏事,实则是善意安排”的深层智慧体现。
✨ 这故事的宗教与哲学意义:
行为 | 表面意义 | 深层含义(由Khidr解释) |
---|---|---|
凿船 | 恶意破坏 | 拯救船不被恶王夺走 |
杀男孩 | 残忍杀戮 | 为父母未来的幸福着想 |
为坏村人修墙 | 不值得帮助 | 保护孤儿的宝藏,出于正义 |
这个故事象征着:
- 人类知识的局限;
- 神的智慧超越常理;
- 有时痛苦与破坏是出于更高善意的“隐藏恩典”。
📌 “希尔”=“Khidr”的可能来源
你提到的“希尔”很可能是“Khidr / Khizr / Khader / 希兹尔”在某些文化或翻译中变音后的称呼。这在:
- 土耳其语、波斯语、乌尔都语中都存在发音变体;
- 中文民间也可能转写成“希尔”或“希得尔”。
在《永恒少年》当中,作者说这个故事说明了意识理性自我(ego)不相容於自性(Self)的角色及目的。理性自我带着善意及想法,绝对是偏离较伟大的内在人格特质,也就是故事中的希尔,这个着名的故事自然是要告诉人们去怀疑自身的意识态度,同时也要期待从无意识而来的美妙事物。
没耐心的姿态,是永恒少年的经典表现。
就只是把问题放在盒子里,由于突然失去耐心,而草草地把盒子盖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类人会突然告诉你他们有了其他计画,先前的都不是他们想要的,而且总是在事情变得困难时做出这样的事。持续不断转换才真的是危险的,而不在于他们做什么事。
圣修伯里始终不能克服对行政僵化的愤怒感。政府是牧羊人,个体是一群绵羊中的一只。
人们到底要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自己只是无数代号中的一个,以及我们到底是有多个别化,值得受到个别对待。
【我】台译本有时候读起来别扭,所以我稍微改了一下句子的顺序。
【我】非要个别化,才值得受到个别对待?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看来人权问题有点无人在意。
这显示出对社会和集体责任完全幼稚的态度,我们可以在那些挑战警察公权力的暴走青少年身上看见,他们将一整列车辆翻覆或是做出对集体事物的反抗。然而,那些青少年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暴走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当成年人做出相似的行为时,就显得很不成熟了。这是很常见的情结,同时也是我们或多或少都带有的情结,因为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有多大程度要成为国家看管的绵羊,同时也不清楚我们有多大的限度,可以拒绝这样的集体压力并且对之表示反抗。
【我】我想到了青春期的叛逆,可能那时候就是不需要什么真正的理由,目的就是要反抗,要与老师和家长作对。但如果一直走不出青春期的叛逆,或者叛逆期来得太晚,可能这个人的行为就会显得可笑和不成熟。
然后作者提到了荣格对“孩童神”(child-god)的解读。但我觉得作者写的不够清楚,看不懂,所以去问了ChatGPT。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中对“孩童神(child-god)”或称“神圣小孩(divine child)”的解释,是他关于原型(archetype)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原型既深奥又富有象征意义,代表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中一种普遍而古老的象征形式。下面是他的主要解释和核心意涵:
🌱 1. 孩童神的象征意义
荣格认为“孩童神”是一个原型象征,在不同文化中都以类似形式出现(比如埃及的荷鲁斯、印度的克里希纳、基督教的耶稣、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等)。它代表:
-
潜能的萌芽:一个人尚未发展出来但具备巨大力量与可能性的“种子”或“胚芽”状态。
-
新的可能性与希望:象征着转化的希望、复苏和新的意识的诞生。
-
心理发展的开始阶段:它是“个体化过程”(individuation)的初步阶段的象征,即个体开始与自我和潜意识接触的起点。
-
救赎与更新:孩童神常常具有某种“救世”角色,象征旧世界的崩溃之后一种新的秩序的诞生。
🌌 2. 心理学层面:孩童原型的作用
荣格强调,“孩童”这个意象不只是代表童年记忆,而是:
-
集体潜意识中的象征,不受个人经验限制。
-
经常在梦中或幻想中出现,表示个体心理中对“整合”的渴望。
-
是一个人内在**真实自我(Self)**的“萌芽”形式,是最终个体化之路上的灯塔。
🔄 3. 与个体化过程的关系
荣格提出的“个体化过程”是指人不断从集体认同中分化出来、实现自我整合的过程。孩童神在这个过程中:
-
表现为新的自我的诞生。
-
往往出现在个体感到精神危机、意识混乱或人生转折点之时。
-
象征个体内在真实本性的苏醒,但还需要保护和发展(正如婴儿需要呵护成长)。
📚 举例:荣格的经典文本
你可以在以下著作中看到他对孩童神的具体论述:
- 《转化的象征》(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
- 《原型与集体潜意识》(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 《儿童原型的心理学》相关论文
- 《答案之书》(The Red Book)中也有孩童意象的神秘展现
🧠 总结一句话:
“孩童神原型是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古老象征,它代表了精神成长初期的自我萌芽、可能性、新生与整合之路的起点。”——荣格
如果你对荣格笔下的某个特定孩童神象征(如耶稣、克里希纳等)感兴趣,也可以继续深入,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体现。是否想看一个具体的神话案例?
孩童原型的双面性
作者强调了孩童原型的双面特质。
-
一方面指的是新生、自发性、从内或外突然产生的新可能,以正面的方式全面改变人生。
-
另一方指的是负面和破坏面,与异教的孩童神有关。
孩童既落后于我们,也超前于我们。
落后于我们的是必须被牺牲的阴影面(总把我们拉回到依赖、懒惰、贪玩,对问题、责任、人生的逃避)。
超前于我们的是,新生、年少、自发性、新希望的可能性,创意性的未来。
两种力量的相互拉扯,一个往前拉,一个往后拉。
有缺陷的自性(self)始终和没有适切运作的自我(ego)连结在一起。
假如自我(ego)是懒散的,膨胀的,欠缺意识的,没有表现出自我情结(ego-complex)该有的责任,那么当然自性(self)也无法有正面的表现。
这句话出自《永恒少年》(The Puer Aeternus)的荣格分析派心理学语境中,其中“自我(ego)”和“自性(self)”是荣格人格结构里的两个核心概念,理解这句话,关键在于弄清楚这两个术语的关系以及“自我情结该有的责任”是什么意思。
一、自我(ego)与自性(self)的关系
- 自我(ego) 是人格意识的核心,是“我是谁”的感觉,是我们日常活动中有意识的部分,处理现实生活、理性思考、选择和决策。
- 自性(self) 是更高层次的整体原型,是人格的“中心和整体”,包含意识与无意识,是个体化(individuation)过程的目标。
换句话说:
自我是“我正在做的事”,自性是“我整个人”。
荣格认为:自我应该服务于自性,而非反过来。但是自性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必须通过自我作为“通道”来体现出来。所以自我必须具备一定的“容器能力”。
二、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假如自我是懒散的,膨胀的,欠缺意识的,没有表现出自我情结该有的责任,那么当然自性也无法有正面的表现。”
逐句解释如下:
1. “自我是懒散的,膨胀的,欠缺意识的”
这是指:
- 懒散:不愿意面对现实,不行动;
- 膨胀:自大,自我中心,不愿承认无意识;
- 欠缺意识:缺乏自省,不思考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这样的自我是不成熟的,不负责任的。
2. “没有表现出自我情结该有的责任”
“自我情结”是荣格术语,指的是形成自我的基本心理机制。这里强调“责任”——就是说,自我不仅要存在,还要承担起整合人格、面对现实、进行抉择、与无意识互动的任务。
自我是一个执行者,它必须愿意工作、愿意成长、愿意面对自己的阴影、欲望、失败。
3. “自性也无法有正面的表现”
因为自性必须透过自我这个“载体”来实现自己,如果这个载体塌了、懒惰了、不肯工作,那么再高远的潜能也无法具现出来。
荣格心理学并不鼓励让“自性”吞噬“自我”,而是强调两者之间一种合作关系。自我是一座桥梁,而不是王座。
三、一个比喻帮助理解
你可以想象:
- 自性是一个伟大的建筑蓝图,蕴含你人生的最大潜力。
- 自我是那个建筑工人,如果他懒散、不负责任、不愿拿起工具,就算蓝图再美,建筑也永远盖不起来。
四、结合《永恒少年》的语境理解
《永恒少年》中讲的是一种“不肯长大”的心理结构,往往自我逃避责任、追求幻想、拒绝承受人生的重量。在这样的状态下,尽管“永恒少年”内心可能有很强的灵性追求或崇高潜能(即自性的召唤),但因为“自我懒惰”,这些潜能也无法落地。
所以,这句话是在警告我们:
若自我不肯成长,不愿承责,就无法成为承载自性之光的容器。
当小王子降落地球的时候,他就不再是幼稚的阴影面,因为有些事物已经接触了现实,因此处于含糊的位置上。幼稚阴影面变成一种可以被实践的形式,可以往前行。成长意味着变成事事物物的现实面,也意味着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