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正当时:重塑自我的发展心理学》读书记录
ISBN: 9787115630759
书籍简介
基础资料
《人生正当时:重塑自我的发展心理学》是爱尔兰临床心理学家莫琳·加夫尼(Maureen Gaffney)所著,英文版书名为《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2019年出版,2023年末中文译本面世。
书名灵感源自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的诗句:“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该书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旨在帮助读者转变思维,重新掌控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 。
看这本书的缘由
这本书是微信读书在5月16号推荐给我的,当时我正在从医院回家的轻轨2号线上。稍微读一下就觉得很不错,发展心理学我好像在十几岁的时候看过一本,类似于教材的,开本很大的书,封皮大约是蓝色的。感觉像是同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学,则是棕色的。当时我有好几本这种书。
但不同于对社会心理学那本书的热爱(从头到尾看过几遍),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发展心理学是很遥远的。如果我现在不是到了35岁,我可能不会觉得发展心理学有趣。因为我并没有实际走过多少人生阶段,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发展心理学对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现在我看的话,也会更关注我目前处于的人生阶段,以及我未来十年将要处于的人生阶段。我现在不会去展望我六十岁后的生活。
书里的摘录,和我的想法
在特定境遇下,很想对自己进行剖析
大脑平时都很忙碌,但当你对外界的需求降低,大脑进入休息状态时,你会不由自主开始反思自我,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反思和审视通常是短暂的,比如在闲散的假期中。
但在某些特定境遇下,想要对自己进行剖析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比如当生活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时;想要从一段已破裂的重要关系中走出来时;当迈入整岁之年,想对迄今为止的生活进行一番盘点时。
3种基本心理驱动力
-
亲密驱动力,如何从出生起就开始寻求亲密的人际关系
-
自主驱动力,如何表现对自主的渴望,寻求展现真我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
-
胜任驱动力,如何根据自身境遇妥善经营人生
我:我觉得人虽然都有这三种需求,但是可能每个人的占比不同。我觉得自主是我最为看重的。
自主驱动力
自主的意思是,不受外界压迫,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认可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
一旦行动源于自我,你将拥有内在的自由,行事风格也会符合自我意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本真,也就是忠于自己。
我:这个更让我想到自尊,没有自主性,就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加强自尊。我仍然认为自尊是生活中大家普遍缺乏的东西。
自主v.s.受制于人
自主的对立面不是依赖,而是受制于人。
缺乏自主,无论是外力压迫,还是内心压抑,你都会感到不满、焦虑或是怨恨。你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执行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都会被削弱。倘若你长期过着一种任人摆布的生活,你甚至会对自己和生活感到绝望。
我:我切身体会过那种长期被人控制的绝望。
把心理压力内化为对自己的专横,外化为对他人的控制欲
作者:就像受到内心的压力与支配一样,你会焦虑不安、自责内疚、苛求完美,拼命想要得到认可,做出各种强迫或成瘾行为。对于这些心理压力,内化是对自己的专横,外化便是对周围人过强的控制欲。你试图通过控制身边人的行为,排遣自己的心理压力。但问题不在于内化或是外化心理压力,而在于你受到控制的程度如何。一旦感到被控制,你就会产生负面行为。
我:这段描述让我想起小贝,她把父母对她的强大压力既内化为对自己的专横,也外化为对他人的控制欲。我妈也是那样,她以控制我来排遣自己的心理压力。
需求之间的冲突(平衡适度原则再次登场)
你始终拥有3种需求(亲密需求、自主需求和胜任需求),其强度和紧迫程度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亲密需求与自主需求之间天然存在一股张力,同样的,与他人交好(社交)和专注自我(独处)之间也存在张力。
每当化解人生阶段的冲突,在冲突中找到某种平衡时,都会给自己的生命发展历程增添独一无二的色彩。
我:想起《孤独的力量》里,对独处的强调,那时候很明确的知道对社交关系的需求和对独处的需求之间存在一种冲突。还想到平衡适度就是美德,这可能就是真理吧。在很多地方都能想起它,提起它,在它的指导下思考。
Virtue is the mean between two extremes — excess and deficiency.
作者:每完成一项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自我意识和个人认同感变得更强烈。幸福感得到提升,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也会更满意。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生活并没有原地踏步,人生也没有停滞不前。
我:也就是说,完成发展任务是如此的重要。对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幸福感都有很大影响。相反地,不去完成发展任务,人就会过得萎靡不振。所以完成这些任务并不是可选的,而是必须的,不然是有惩罚的。惩罚可能是不快乐,找不到人生意义,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作者:在我的上一本书《繁荣》(Flourishing)中,基于实证,我列出了10条增强幸福感的策略。只要你愿意,它将教你如何从侧面审视自己的生活——看看大脑如何工作、思维如何运转、情绪如何发挥作用、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塑造或摧毁幸福感的。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塑造个体的因素,教你通过制订人生每一阶段的计划,塑造下一阶段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
我:作者的上本书并没有中译本,可以看英文版。讲的也是和幸福有关的,是我差不多最感兴趣的一个阅读主题。
作者:本书用发展性的叙述方式充分评估你的过往。
过往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透过往事,你能够更好地了解甚至改变自己现阶段的生活模式,预测自己会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及成功应对挑战的可能性。
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修改自己对人生的阐释,重新评估过去、规划现在、想象未来,重新设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未来总有新的机会去抚平未愈旧伤、处理未了之事,这一次,你定会做得更好。
我:我想起之前看过的说法,随着生活阶段的不同,看待自己过往经历(尤其是负面的)的方式会发生大幅转变。比如我现在阐释十几岁、二十岁出头的生活的时候,能够找到很多积极意义。我甚至觉得有些悲惨经历反而是我后续人生不可或缺的养料。我对过去伤痛的经历,在几年前还是有怨恨的,现在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可能随着始作俑者(我妈)的死亡,我终于把过去画上了句号。我终于只是自己人生经历的旁观者了,与她的纠缠终于彻底结束了。现在想来,她永远不快乐的原因是总活在幻想里,而实际生活与幻想之间的落差很大,落差越大,她越不快乐。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她的不幸人生是自找的,因为她可以决定自己的幻想是什么,幻想到什么程度。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幻想,所以她没有满意过,满足过,没有快乐过。而且我妈对我和我爸也是充满幻想,所以对我们始终都是不满。我可能很厌恶我妈的持续一生,时时刻刻,无穷无尽的幻想,所以我对生活几乎不存在幻想,我只看到现实。
比如在2023年上半年我妈还活着的时候,我在日记里都不写我妈,只写那个女人。后来重新看到日记时,我还想了一下“那个女人”指的是“哪个女人”?她对我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所以和她有关的记忆也都一起死去了。何况我的梦境还做了很多努力,让她在梦里扮演一个她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完美女性的形象,借此软化我对她的不满。用我梦境里体会到的美好情感(对虚假的她)覆盖掉我对她原本的厌恶(对真实的她)。我的梦境真是用心良苦,是个我人生的好伙伴好搭档。
作者:人生的每一阶段,尤其是过渡时期,机会都会再次降临,让你完成旧阶段的发展任务,以达到新的平衡。
这就是关键所在——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你永远都不会被完全定型。
我:过渡期,指的是两个阶段更迭的时期吗?
作者:了解自我是掌握人生的关键起点——你要明白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以及在你的一生中驱动你成长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什么。
我:我好像不太清楚这两点,对如何演变成现在的自己的过程不太清楚,也没想过驱动我成长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但可能就是对逍遥自在的渴望吧。
作者:大多数人将一生分为不同的阶段,在特定的时间开始,在特定的时间结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你可以打破自己在某一阶段做出的承诺——你可以频繁更换工作,退学、再接受教育,离婚、再步入婚姻。
认知负荷
作者:如果小事都有很多选择,会带来认知负荷。消耗精力来思考小事,但这些精力原本应当用来处理生活中的大事。
我:我遇到过的堂姐JJJ,她真的会对我毫不在意的各种各样的小事特别关心,还反反复复让我参与到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加上其他的劣迹行为,所以我不可能再理她。
成功的门槛在不断提高
作者:生活中每个领域的成功门槛都在不断提高。以前只要做好分内之事,就足以维护自尊,赢得他人的尊重。
现在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已上升为,他是否扮演好自我角色。
我:自我角色是什么?
作者:如果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正确”,就会产生很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外界,也来自你的内心。
个人价值感与办事效率更是直接挂钩。
我:我觉得有道理,社会的标准提高之后,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提高了。而且个人价值感现在确实容易和效率绑定在一起。《孤独的力量》里说,如果一个人对效率特别追求,他的独处就很容易被利用。虽然我也不太清楚那个作者说这句话的具体意思,但至少我觉得个人价值感如果和效率联系在一起,这个人离快乐就越来越远了。
你期望从人际关系中得到亲密、平等、支持的力量,为自己的成长保驾护航。当这些期望落空时,你会对自己感到失望。
如今,想要培养出一个幸福快乐、顽强坚韧的成功人士,父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去教育孩子,养育孩子将变成一场持久战。
在日常生活中,你面对的所有压力都会转化为大大小小的目标,把你的日程塞得满满当当。
注意力被围攻
作者:科技不会强迫你,但科技的魅力在于方便快捷,它通过前所未有的超级价值,引诱你心甘情愿为其买单。更快解决问题的方式看似解放了你的思想,实则剥夺了你的决定权,掩埋了比如面对面交流、思考,这类高质量行为的价值,而这类高质量行为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我:作者在这里提到了“高质量行为”。是不是就可以数一数自己生活当中有多少算得上高质量行为的行为。我觉得这种行为大约是更能产生幸福感的行为,所以应该是好区分的。
年龄不再是一个人的标志
作者:排除幼年和高龄,如今很难依据年龄推测一个人及其生活方式。现在,年龄更多是你对自己和生活方式的认知的一种代称或简称。
现在你能够更好地控制成年生活的时间表。
社会时间表
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曾说过,你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时,会自动假设体内有一个时钟存在。在你的假设中,你出生时的时钟被设定为00:00:00,然后余生的时光将会一直滴滴答答地流逝。
你根据预先制定的社会时间表来为自己“计时”,像结婚生子这种人生大事“注定”要在某个时段发生,出现得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你的健康和幸福。
过去,这个时间表根据年龄来制定,承载着强烈的社会期望。并且还会受到你所处社会阶层的影响。
我:我以前也听过这个说法,在讲幸福的书里,如果你觉得自己落后于社会时钟,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作者:如今,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受教育时长决定的。
如果你只接受了中学教育,相较于那些继续深造的同龄人,你更有可能早婚早育,提前享受退休生活。同时,你会认为自己更早地步入了老年。
如何看待自己的年龄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太在意衰老,你的幸福和健康都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你患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但是不管怎么说,活在现在的你,对时间表有了更大的控制权。
时间管理是一种自我修养
你如何看待时间,这点很重要。生命中那些重要的部分,思维方式、心理感受、珍视的东西,慢慢成形。
时间管理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修养。以一生的范围来看,你的衰老和发展都在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内。所以时间、发展和衰老是密切相关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与时间的关系也会有所不同。
没有什么年龄决定论
当你站在时间的角度思考人生时,你会观察到时间永远都呈线性流动,这意味着时间不可回溯,错过即是永恒。
年龄决定论由此而生——你的年龄不仅影响你的能力和机遇,而且往往对它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假如你也抱有这种想法,那情况就很严峻了——你的身心健康甚至寿命,都会受到威胁。
年龄决定论这种观念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你认为年龄决定了你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认知能力,相应地决定了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谈到这种刻板印象,老年人深受其害,他们往往笃定衰老与生理和心理衰退挂钩。这种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会威胁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评判,渐渐地,你不再主动关注健康问题,也开始失去面对新生活、抓住新机遇、尝试可能性的信心。然而,事实应该是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你也依然能够拥有发现美好事物的本领。
实际年龄v.s.主观年龄
实际年龄与主观年龄(心态)之间通常存在鸿沟,超过70%的中年人表示,他们觉得自己明显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这种更具活力的年龄观对一个人的作用不容小觑。意味着你的自尊心更强、压力更小、心态更乐观、身体更健康、认知能力更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如果你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你会更积极向上,对生活满怀希望。更愿意主动管理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健康,而不是回避这个话题;如果遇到健康问题,你会努力去求医问药,以求尽快康复;你有充足的动力去满足自主需求,尽可能地做到自力更生。如此便产生了积极的连锁反应。仅以一项针对50岁及以上人群的研究为例:相较于那些对衰老持消极看法的人,那些乐观看待衰老的人会多活7.5年。
此外,如果你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你就会思想更开放、更有好奇心,对新鲜思想和经历也更感兴趣,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随时准备好迎接未知的新情况。你同样会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时间都一样重要,比起人生其他阶段,生命中那些最快乐或者最困难的时期(又称“锚定时期”)对你而言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度过这些锚定时期,就仿佛上了一堂私人定制课,你可以将在其中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在如今的生活中。
拥有这种时间观,我们不仅可以调整自己与时间的关系,也有机会摆脱实际年龄的“控制”,相信自己而不被年龄定义,以正确的方式感受年轻——充满好奇、直面生活、求知若渴,以正确的方式感知衰老——活出本色、提升心智。对时间保持积极的心态,你会更快乐,也会更充实,生活将会充满活力。这种心态会让你有勇气面对各种可能性,你会抱着强烈的乐观心态面对生活,并下定决心充分利用余生。
我:锚定时期是啥。所以心态年轻就像一种自我实现预言一样,有了这种心态是真的会变年轻的。
衰老&发展
衰老与发展不是反义词,而是同义词。从出生到死亡,衰老和发展都在同时进行。
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几乎都是处于过渡阶段。
这对你的心理资源要求很高:
-
你要拥有不断改变和适应的能力(适应力)
-
你要建立并维持高质量的关系(社交)
-
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推动人生向前发展(为自己负责)
-
最终,你要以高水平的能力完成以上任务
你要了解自己必须满足的基本愿望和需求,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不断成长和发展。
个人身份:你的人生故事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你都要面对各种评价,包括你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你的评价。你会根据其中重要的评价塑造自我意识和个人身份。
这种不断发展的自我叙述是你了解自己的基本途径。通过这种方式你把自己的各个部分拼凑在一起,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过往、当下、未来)串联成一个连贯的故事。所以自我叙述和个人身份是紧密相连的。
我:读起来感觉有点不太对劲。别人的评价应该不太重要吧,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看重的评价。一直都有人对我有不好的评价,包括我父母和亲戚,但我也没有真的在意过。因为如果在意他人的评价,大约会按照别人的评价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吧。试图满足他人的评价标准是很不值得的,也是我不屑一顾的。
作者:随着你的成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撰写个人的连载故事是你维持自我延续的一种方式:你是谁、你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你对生活有什么期待、是什么赋予了你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如果你尝试完成一项新任务,这就意味着你想要升华故事:你不想虚度一生,想要有所作为,想要确定生活目标,拥有更有意义的人生。
我:我想升华我的人生故事吗?可能吧,但我不想有多少观众。我不想有多少人看到我的人生故事。
人生不是按顺序发展的(比如越来越好,越来越强)。人生是有时进步,有时遇挫,有时失误,有时收获。这也是发展的过程。
人生的道路可能改变,但基本动力(心理驱动力)不变:亲密驱动力、自主驱动力、胜任驱动力。
亲密驱动力
亲密驱动力有3种表现形式。
-
依恋感;这种最为强烈,你至少要对一个人产生依恋,这个人会保护、支持你,在你脆弱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
-
归属感;这种推动你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产生归属感。
-
照顾他人;这种赋予你照顾他人的动力,你会肩负起照顾亲人、爱人的责任。
我:第三种我是没想到的,感觉也是我最缺乏的。虽说亲密驱动力的每一种我都有点弱,但也是依次递减的。我也没有过什么归属感,我甚至不知道我有没有归属感的需求。就算是在团体里,我也想保持距离。依恋感的话,我可能只对哥哥有,但我现在已经独立多了,就算有依恋也不会造成哥哥的负担。我有点怀疑这三点的可信度,也有可能是我成长过程中这方面的驱动力被扼杀了。如果别人对我依恋,像我寻求归属感,或者照顾的话,一两次还行,多了我会感到负担。
自主驱动力
自主驱动力帮助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活,主宰自我,构建人生,明确生活方向。你需要向外探索外在世界,也要向内探索内心世界,这样你才能成为完整的自我。
人生中有很多你无法控制的既定因素,比如先天性格、原生家庭和生活环境,以及一些随机事件。然而,每个人都拥有竭尽所能掌控命运的天赋,这种天赋赋予你内在权威,让你有权自主选择、掌控自己的经历。这样,你会逐渐找到自己个性的核心。
我:这里提到了内在权威。我很喜欢这个词,因为以前说到权威,通常都指外在权威。而在自己内部,也可以有个坚定的东西。
胜任驱动力
拥有胜任驱动力后,你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管理好人生的不同领域,迎接生活抛给你的各种挑战。
我:管理好生活的不同领域。
作者:亲密、自主、胜任——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经历已经成为你个人身份的一部分。通过对自我构建的不断叙述,你对人生有了期待,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规划。
作者:我们很容易理解亲密需求,但是自主需求往往引起他人的不满,仿佛带有自私的属性。作为性格与成长不可或缺的成分,自主需求经常被人误解。所以我们需要分清什么是自主,什么不是自主。以下是关于自主的3个误区。
- 误区1:自主是自给自足的极端表现
独立思考、自食其力、敢作敢当——这些都是自主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封闭自己,刻意独行,也不意味着你要拒绝他人的帮助或拒绝依赖他人。事实上,真正自主的人会更依赖他人,也从不纠结这个问题。
- 误区2:自主是亲密的敌人
自主并非亲密的敌人。自主会让你享受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让你与父母、朋友、伴侣和同事相处起来更愉快。你关心别人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你求仁得仁的结果,这样你给予的关心也更有效。无论是对于你关心的人,还是对于你自己,自主都有积极的影响。
- 误区3:自主是超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一个团队越是崇尚集体主义,就越强调责任担当与相互依赖,自主与幸福之间的联系也越紧密。一个人越自主,就越快乐、越容易满足,也越有成就感。
心理需求的衡量标准不只是满足感,还要有成长和发展
亲密、自主、胜任对于你来说,是内在心理需求;食物、睡眠对你来说,是外在生理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心理需求的运作方式不同于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的衡量标准是满足感。如果你不再饥饿口渴,这时候你是满足的。
但心理需求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满足感,还包含成长与发展。
每每体验亲密、自主与胜任,你会感到十分顺意,感到自己更加完整。这种感受会激励你去追求更多的东西:推进一段关系;找准人生方向,拥有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发掘天赋,培养才能。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满足亲密、自主、胜任这3种需求是你在人生每个阶段获得幸福、继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心理需求影响着大脑中的神经回路,能够激活操控你的动机、行为、压力反应的激素与操作系统,它还深深地根植于你的本能行为系统。因此,你的行为才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
人类本能行为系统的运作比较灵活,无论是个人环境还是在社会环境,本能行为系统都能发挥出不同作用。但因为人类的本能行为系统过于灵活,所以容易出问题。比如,就算降低对亲密的需求,你依然可以胜任工作,展露价值,但代价是孤立无援、形单影只。如此一来,你发挥价值时,会看起来十分被动、无比压抑、焦虑不安、精疲力竭。
亲密、自主、胜任这3种心理需求并不是需要区别对待的独立项目,相反,三者互相嵌套,任何一者长期受挫,都会让你付出沉重的代价,影响你的心情、健康和成功。
有了亲密关系后,你对自主的渴望便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主的实现并不需要以牺牲亲密关系为代价,相反,自主源于亲密赋予你的信任与信心。你拥有的亲密关系越稳定,其对自主的损害便越小。满足了亲密和自主这两种需求后,你就会充满活力,无拘无束,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各种活动。
要想安心度过人生每个阶段,亲密关系带给你的安慰与支持就像是一辆汽车,自主就是燃料,胜任则像一张路线图或者导航系统,指引你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三个需求有时会让你失去平衡:过度渴望亲密,你就会溺水;过度追求自主,你就会被孤立,离岸边越来越远;过度追求胜任,你就会感到精疲力竭;如果放任自流,你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只能在浅水区里扑腾两下。
因此,想要成长和发展,你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过渡阶段。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将心理议程称作“发展任务”,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不同的发展任务构成了一系列不同的危机和挑战,也涵盖了满足基本需求的特定途径。人在一生中,面对亲密、自主、胜任这三大基本需求,如何化解其中的内在冲突,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