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鼓声》读书记录
ISBN: 9787559629852
作者是写《少有人走的路》的M. 斯科特·派克。是2023年在图书馆借的书。
以这周五线上五分钟书籍活动做分享为目标,复习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版 The Different Drum: Community Making and Peace 出版于 1987年。
在M. 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的写作生涯中,这属于中期阶段,而不是他最初探索或晚年总结的阶段。
下面是一些关键时间点,帮助你了解这本书在他写作轨迹中的位置:
-
1978年:派克出版第一本书,也是他最知名的作品 —— The Road Less Traveled(《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讨论心理成长、延迟满足、爱与灵性,成为畅销经典。
-
1983年:他出版了第二本书 People of the Lie(《说谎的人》),探讨“邪恶”在人格中的表现,这本书更阴暗,也更具争议。
-
1987年:出版 The Different Drum,开始转向更加群体性、关系性、社会性的议题,尤其聚焦在“共同体”的形成与和平的可能性。
-
之后的作品(90年代之后)逐渐转向宗教和更深层的灵性探索,比如 A World Waiting to Be Born(1993)和他的回忆录 In Search of Stones(1995)。
所以可以说,《不一样的鼓声》是派克思想趋于成熟的中期作品,比早期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个人的心理成长;也不像他后期那样强烈聚焦灵性和宗教,而是处在一种理性与灵性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平衡点上。
这本书中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他在多年心理治疗与团体引导经验基础上的总结,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实践验证,因此整体是“趋于完善”而不是“刚刚起步探索”的状态。派克也在书中亲自讲述了他带领工作坊、创建共同体的尝试,是他整个人生成熟阶段非常关键的一部作品。
书里的摘录,和我的想法
没有派系,没有攀比,没有遗弃,每个人都被尊重。
成长是内心的意愿,不是外在的强迫。攀比是一种外在挤压,对自我具有很大破坏性。攀比会扭曲人的视线,扼杀人心。
接纳真实的自我能够带来真正的创造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避免孩子在攀比的环境中成长。
真正的力量不是根植于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中,而是存在于柔软的心灵里。
独处的自由,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地站在一起。
疏离、缄默、超然的人。
真诚关系所带来的喜悦是一种副产品,尊重自己的感受、做自己的自由才是最大的收获。
寻求真实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在真诚的关系中展开。
在每周一次的真诚关系中,我们见证了彼此的自我认同,和互相接纳。每个人从中体会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用神话故事(给自己写个神话故事)和故事来呈现内心,因为比其他类型的文字更能形象描述人类的真实处境和潜意识状态。
不管是生理上的残缺,还是心理上的残缺,我们都在给自己创作的神话(冒险)故事里,把这种残缺呈现出来,予以正视。
(把情绪)压抑进去是抑郁,哭出来是治愈。
真诚关系的力量,以及它们拥有的治愈上的魔力。
真诚关系是由不同类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在其中都能被接纳和理解,感受到人和人之间持久而无私的爱,这种关系可以复制和建立。
一个人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完全的、真实的自己。充分、完整、彻底地成为自己。
所有人出生于不同的环境中,并根据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自由地成为真实而独特的自我。
个体化Individuation
个体化:意味着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接纳自己的缺陷。并在群体中具有包容性,意味着实现自己的独特性。
绝望源于对“做自己”不再抱有任何期望。
不能做自己,会让人愤怒、绝望,这是抑郁最深层的原因。抑郁的价值也在于此,如果借此机会触碰到灵魂,那么深刻而巨大的改变就会发生。
大多数人都在个体化的道路上失败了。
个体化的失败是一种成长上的失败。无法变成一个健全的人。
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为自己负责的权力。
应当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全部天赋和才能,保持完整性,尽可能全局地发展自己。
【我】但是想搞清楚自己所有的天赋和才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才能施展的方向可能自己都没接触过。
女性需要加强男性的一面,男性也要加强女性的一面。
【我】让我想起荣格的说法,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发展,平衡内在的异性原型,促进关系中的理解和创造力。
要向着自给自足的目标努力,向着达到思想和行动独立所需要的完整性努力。
【我】这种完整性是不是也包含,发展一个男性中的女性部分,和一个女性中的男性部分。以荣格的说法来说,也可以说是在发展光明面的同时,也发展阴影面。
人们热切地需要彼此,不只是为了生计和陪伴。也为了让生活更有意义,这是生长出真诚关系的种子。
我们是彼此依赖的,软弱的,不完美的生物,也正是这些特质,构成了我们的独特性。
不完美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完美只能通过伪装来维持。
缺乏信任、亲密、宽容的关系,并不是真诚关系。
体验真诚关系,并学会如何寻找和重新创造真诚关系。可以极大减少孤独。
“柔软的个人主义”:坦诚接纳自己的软弱、残缺、不完美、罪孽、缺乏完整性、相互依赖,才能真正地做自己。
允许自我渗透出去,允许他人渗透进来。
真诚共同体(community)
只有当群体中的成员学会了如何坦诚交流,能够突破沉着的面具和表面的伪装,抵达彼此的内心深处。信守“一同欢喜、一同悲悼”的承诺,并真正做到“为彼此感到高兴,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样的群体才能被称为真诚共同体。
【我】这个标准定的非常高,算是一种理想。而且这是不能由自己单独完成的,还要看运气,看有没有在适当的时间,遇到适当的成员。但我喜欢这种理想,因为是一种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真诚共同体最大的敌人是排他性(排斥他人和排斥自己)
长期的真诚关系需要不断地在包容性上做抗争。
界限“柔软”。
婚姻关系也是一个真诚共同体。要求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坚守在原地,而这需要一定程度的承诺。
个人主义需要通过承诺来平衡。
决策是通过自觉的协商来达成一致的。
我们可以定义和充分解释那些比我们微小的事物,却不能充分解释比我们宏大的事物。例如善良、爱、邪恶、死亡、意识。
【我】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有趣,而且自己越厉害,能覆盖能解释的东西也就越厉害。
由于真诚共同体当中包含很多拥有不同观念、观点的成员,并且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观点畅通无阻地表达出来,所以真诚共同体更能纵览全局,结论会相对圆满。在众多的参考框架下,更能贴近现实,一个决定的现实性和正确性更能得到保证。
谦逊,一旦学会欣赏别人的天赋,你更能接受自己的局限性。
保持内观和沉思。
沉思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对自身以外的世界,自我的世界,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自我审视是洞察力的关键,而洞察力又是智慧的关键。
真诚关系存在的时间越长,修复过程越高效,自身也越来越稳健。
一旦一个群体达到了真诚共同体的高度,成员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共鸣:我在这里感到安全。
几乎每个人都会带着自我防备的心理进入一个新的群体中。即使有意识地表现出坦率和脆弱,潜意识中仍有强烈的防御感存在。
人们内心对健康、完整和圣洁有着天然的向往和推动力。然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向往和推动力会被恐惧所束缚,被防御和抵抗所抵消。
当获得安全感的时候,就拥有了治愈和转化的倾向。
建立真诚关系比治疗更重要,心理治疗师增强与患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将其转变为心灵上的安全之所,使患者在其中完成自我治愈。
【我】我看过的其他书里也是这样说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关系,让患者治愈自己。
最初用强硬的眼光看待他人,后来变得柔和,意味着自我的敞开和内心的拓展。只要我们仍然躲在看似沉着的面具下互相审视,只要还有心理防线,这种眼光就是强硬的。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来的却是翅膀。”
不排斥自己的缺陷、脆弱和伤口,因为接纳是成长的动力,排斥是摧毁的开始。
“爱是危险的,但却可以带给我们彻底的改变和完整的幸福。”
建立真诚关系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对崭新的行为模式进行测试的安全之所,更深入地对彼此之间的关怀和信赖进行尝试。
尝试的目的是给我们提供新的经验,从这些新的经验中我们又可以提取新的智慧。
放弃习惯性的防御和攻击,猜忌和恐惧,怨恨和偏见,尝试解除自己的武装。
冲突不通过生理和感情上的流血和中伤粗暴地解决,而是通过智慧,优雅地解决。
大家能够听到不一样的鼓声,踩着不一样的鼓点前行。
危难时刻(比如灾难时期)人们更容易建立起真诚关系,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是无助的。
【我】比如《我还是想你,妈妈》里,在二战期间大家不分你我,不计回报,好像是一家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帮助陌生人。
痛苦意味着自我那层坚硬的外壳破碎了,人彻底放弃了防御和抵抗,放下伪装,把真心呈现出来。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敞开心门?不是在自大、自恋,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而是在他走投无路,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即心碎的时候。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只要建立了真诚关系,很多心理问题都能得到治愈。
越早遭遇危机,一个人的心理可能越健康。总是试图逃避危机的人可能会遇到真正严重的困难。
健康的生活包括尽早迎接和解决危机,以便我们能够继续下一步。
心灵健康的最佳衡量标准是,我们可以在一生中克服多少困难,化解多少危机。
【我】这个观点感觉比较独特?
有一种可怕的精神疾病,表现形式是在伪装下过日子,在表演中生活。
“孤独”一方面指分裂和独处,一方面指对完整和统一充满渴望。
虽然只是简短而美妙的几小时,却经历了一段不再孤独的时光。
【我】所幸我拥有几段真诚关系,在这点上我觉得很幸运。
真诚关系里有感动和喜悦,柔软和坦诚。
建立真诚关系的四个阶段
- 伪共同体,避免冲突,最基本的伪装是否定个体差异
- 混沌
- 空灵、空虚
- 真诚共同体
想要获得良好的沟通,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有所特指。多在陈述中采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词汇。
一旦个体差异不仅被允许,而且被以某种形式加以鼓励,群体便进入了第二阶段。
摆脱沟通中的障碍:感受、假设、想法和动机,这个过程是从“顽强”到“柔软”的关键。
沟通中的障碍
沟通中的障碍:期望和先入为主、偏见。
偏见往往不是故意的,而是下意识的。
一种偏见是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他人做出的判断;
另一种偏见是我们根据短暂而有限的经验对他人做出的判断。
【我】《不被定义的年龄》里提到了偏见的两种类型,“内隐偏见”和“结构性偏见”。
真诚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历来意识到我们自身所抱有的偏见,并将其彻底摆脱。
当我们过分在意某些想法和感受时,就无法和他人并肩而行。摒弃任何一种被假定为“唯一正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