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力量》读书记录
ISBN: 9787559630896
并非所有值得被爱的东西都容易被人爱上
我对这本书的简要理解
本书出版于2017年,中文版在2019年出版。我与这本书的相遇是在2025年1月的图书馆,偶然在书架上看到名字,取下来翻看,觉得不错,就借回了家。
准备在5月9号(周五)的五分钟线上读书会分享,找到了之前的读书摘录。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以为作者是个至少五十岁的人,但其实写作本书时他才36岁。但想法上有很多老旧的感觉,对科技的抗拒和排斥比一般年轻人强烈很多。
书名虽然翻译成孤独的力量,但其实整本书都在讲独处,而不是孤独。作者根本没有理会孤独这种心理状态。
我认为作者写作本书的原因是,他认为独处是异常宝贵的资源,而这种资源现在被持有者(比如正在看书的读者)严重低估,进而被人(比如APP)随意侵占和利用。本书可以被视为作者对于独处的呼唤,希望读者可以重视起来,从而让自己可以更多的处于独处状态。作者突出介绍了独处的优点,让读者对独处有个积极的认识。并且指出了很多独处被侵犯的例子,想给大家敲响警钟。
作者名叫迈克尔·哈里斯,加拿大人,是男性,也喜欢男性。我认为作者的性取向对这本书的内容没什么特别的影响,但是作者理解世界的角度存在与异性恋不同的可能性。
我认为作者有不少观点比较偏激,值得商榷,但这本书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是一种现在感觉有点稀少的,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复古的呼唤。虽然我认为这种呼唤是徒劳的,但至少作者在发出与主流趋势不同的声音。这本书像是作者写给独处时光的一封情书,对独处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讴歌和赞颂,可以直观感受到作者对独处的情有独钟。
作者写作本书的时候,ChatGPT还没问世。那时候世上还不存在人人都能使用的、好用的AI。现在距离这本书完成的时间过去了将尽十年,科技更加发达,电子化愈发融入生活。在很多人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时,作者是否反而变得更痛苦了呢?是不是技术越革新,作者越痛苦?如果看不惯科技发展,那么作者可能要以持续一生的痛苦作为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代价。
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想要好好使用科技,因为完全可能存在一种既可以享受便利快捷,又不会被控制、奴役的方案。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我觉得并不是很值得借鉴,因为作者并不是在顺应时代浪潮扬帆起航,而是一直在回望旧时代。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最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思维方式。
书摘,和我的理解
我认同作者观点的地方
1. 独处的需求v.s.社交的需求
人同时具有独处的需求和社交的需求,虽说这两种需求同时存在,但肯定在不同人心里这两种需求占据的分量是不同的。作者明显更重视独处的需求,而有的书(比如《美好生活》)更推崇社交的需求,鼓励大家多社交。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独处和社交的需求比例大约为7:3,有时候是8:2,我属于更在乎独处需求的那类。也可能重视独处需求的人更内向,重视社交需求的人更外向。我对社交的需求比较迟钝,既容易满足,又很难感到匮乏。我对独处的需求很敏感,如果独处的时间和频率不能得到满足,会有强烈的难受的感觉。
作者认为人需要锻炼自己独处的能力,社交并不是孤独的解药。社交可能是在逃避独处,试图填补内心的空洞,但这种尝试很可能是徒劳的。
2. 独处的益处
- 激发新的思想和想法,创造力
- 对自我的认知
- 巩固和他人的关系(比如写信,写社交日记)
激发创造力
作者举了“心流”的例子,只有在独处时,才有机会激发心流状态。1994年关于心流的阐述中说,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创造力更弱。
有些行为和习惯只有在独处时才能被培养,比如写日记、画画、做白日梦等,而这些习惯能带来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
作者: 独处可以让人从产生焦虑的蜂巢式集体心智当中解脱出来。
-
我: 蜂巢式集体心智这种说法,可能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可以把不同人的心智统一起来的一些想法?
加深对自己的理解
-
作者: 把自我从社交中解脱出来,可以提高自我理解。个人内在最深层的东西,在日常生活的骚动中是不会或者极少能够展现出来的。
-
我: 我来往的人,基本都可以享受独处。无法享受独处,觉得独处时光如坐针毡的人,往往没什么灵魂,也没什么意思。既缺乏沉静的气质,也缺乏深度的思考。
-
作者: 独处可以强化一个人的精神自由。当有他人在场时,人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意识。只有独处才能降低自我意识,完全卸下防备。当我们需要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独处。
-
我: 独处时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当别人不存在时,自己才能真的自由。
巩固与他人的关系
作者: 写信是独自思考另一个人。就算没见到一个人,也可以加强对那个人的理解。
我: 在作者提到这点之前,我没有想过不社交的时候也可以加强友谊,但稍微想一下,就觉得好像确实如此。比如回忆和一个人的来往经历,描述那个人的想法、行为,确实可以加深对那个人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很可能是在和那个人面对面的时候注意不到的。作者还提到了写信的行为,写信时也是在想着对方,回味着两人的情谊。我觉得做礼物,挑礼物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些行为虽然都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但实际上却可以加强两个人的情谊。
3. 什么情况算是独处
一个朋友(兜兜)说她在开车穿越无人区的时候感受到了内心极大的安宁。一个书友(芸薹)说自己目前生活在山里,周围没有人家,天黑之后特别宁静。
我觉得就算是在家,也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独处。因为有时候可能听到邻居回家的开门关门、狗吠声,楼上小孩跑动的噪声,楼上人家站在窗户旁大声说话的声音等。所以就算是一个人在家,可能也不会体会到真正的“独自一人”的感觉。只有春节时,楼上和邻居接连几天都不在家,街上也没有车的声音,每年只有那几天我能在家体会到远离人群,没有声音的感觉。
作者说独处的快乐需要的是一片没有脚印的海滩。我喜欢这种比喻,既浪漫又准确。
4. 艺术创作建立在对现实不满的基础上
-
作者: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是建立在不满之上的。我们存在的世界和我们内心的世界之间的落差会促使一些人试图在两者之间架起一个桥梁(艺术作品)。一个非常幸福的艺术家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他的现实和理想之间并不存在多少落差。
-
我: 我觉得幸福可能对艺术创作反而是不幸的。只有不满足不满意,有想要宣泄纾解的冲动的时候,可能才会有精彩的作品。作者所说的落差,给我提供了新的角度来理解创作的动力和动机。
我对作者的观点保持中立的地方
1. 社交和独处的背景资料
作者: 在历史上,一个人的社交圈大约是150人。
我: 意思是现在的社交人数太多了,超出承受范围。如果是按照部落时期来算,可能一辈子就只认识村子里的几代人。
作者:聊天类似于互相梳毛,而且效率比真的梳毛高,因为可以同时给几个人梳毛。
我: 作者先从社交开始说起,说完社交说独处。
作者:独处已经变成一种资源。并且和其他资源一样,可以被别人占有,转变为财富。作者非常警惕个人的独处被商家侵占、开采。
我: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过独处是资源。如果不觉得是资源,就不会想着要保护。
作者: 每代人都有独处的期望,但这种期望总是遭到背叛。比如20世纪80年代,电话随时可能入侵私人宇宙。背景音乐入侵了商店、餐馆、电梯。我觉得入侵方式是随着年代变化在不断进化的。
我: 所以手机上的勿扰模式,是一种对待干扰的反抗形式。
2. 作者对独处的一些零散看法
作者: 写作差不多是一个人能够选择的最为私人的行为。
我: 我能够想到比写作更为私人的行为吗?那可能就是完全不会出版的作品?没有任何一个观众的东西。
作者: 对独处时光的维护,需要由个人来负责。不想自己的一部分生活被别人偷走,要去寻找丢失的个人时光。
我: 我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别人偷走了,也没有被APP和游戏偷走。因为那是我自己有意识的选择,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所以算不上是被偷走。
作者: 可以通过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样子来判断他的内心健康状况,因为一个可以什么都不做,任由思绪乱飞的人,一定有着平静的内心。
我: 我觉得可以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比如等电梯、坐电梯,等车、坐车的时候不看手机的人,可能确实比较平静?至少不需要东西来排遣无聊、转移苦闷和焦虑。我出门的时候,有时会去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他们是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枯坐着,还是在看手机。看手机的情况会让我觉得生活节奏有点快,比如司机等红灯的时候看手机,会让我觉得比那个时间傻坐着生活节奏要快。我更欣赏闲散,不管是碎片化的还是整块的,碎片化的娱乐让我感到不舒服,整块的娱乐让我更有参与感,也更有记忆。
作者: 在忙碌的世界里,到处都显得贫穷和饥饿。我们越渴望证明自己的高效,我们的独处就越容易被人利用。
我: 渴望证明自己的高效,这个角度我没有想过。是对高效的追求容易被利用,还是对证明自己高效的渴望容易被利用?任何渴望都容易被利用,不过单纯的对高效的追求可能没那么有害。就像我不认为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效仿,会明确导致有害的行为一样。
3. 人需要具备什么特质才能享受独处
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安全型依恋,可能就发展不出来独处的能力。一个人需要相信,就算某个人不能立刻出现在自己面前,也不意味着他会消失,他之后还是可以被找到的。只有觉得别人即使不在眼前,关系也不会消失,才能安心独处。一个人之所以可以快乐的独处,是因为他相信别人是爱他的。只有担心自己会遭到抛弃,才会对暂时的分别忐忑不安。我认识的一个人(D律师),他对独处的恐惧和排斥,我觉得是过头的,比较像是作者描述的这种状态。
能够把孤独和独处分开的人,才能享受独处。不然处于独处状态时,会激发起被抛弃的恐惧感。
作者:当我们平静地经历分别时,证实了自己对他人的信任。
我:可能是对还会见面,即使分别,感情也会继续存在的相信。
4. 什么行为是在破坏独处
作者认为独自一个人的时候的某些行为,会破坏独处。比如玩游戏、看手机等。我对此的理解是,作者认为当一个人没有沉浸在与自己的相处当中时,就不能算是独处。
作者认为电子游戏会把人带入一种“机械模式”(the machine zone),处于机械模式当中的人,虽然只有机器的陪伴,但也不是独处。
5. 不理会他人
作者: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可能很有价值,甚至非凡。
我:作者认为只有经过长时间独处的人,才能够特立独行。这样的人才是宝贵的。
少关注大众的想法。越不去在意其他人的反应(不分注意力在这上面),能够质问自己什么是”自然“的表达方式的时间就越多。作者想追求一种对自己来说自然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其他人最有反应的表达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优先唤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线的言论并不是内心的声音,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积极反馈所制造的东西。
但我感到好奇的是,人是不是本身就倾向于做会受到别人肯定的事。比如小时候肯定更愿意做能受到父母和老师表扬的事,少做会被批评的事。长大之后,是不是也会更想做能得到朋友和伴侣喜欢的事。这个和在网络上发布会受到别人喜欢的东西,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可能是有的。比如我现在做朋友和伴侣喜欢的事,因为我想让他们因为我而开心,虽然也有想被他们喜欢的成分,但肯定不是只为了获得肯定。但如果是缺乏自尊心的人,他可能就会对别人的认可表现得贪婪,或者把获得别人的认可当作首要目的。这样的相处,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会显得空虚。
所以我觉得健康的社交的前提是足够喜欢自己,对自己的喜欢已经足够多了,那么别人的喜欢就变得可有可无。别人如果喜欢我,就是锦上添花。别人不喜欢我,也没什么所谓。
为了实现独立,我们必须摆脱这种渴望——被喜欢,被分享,被追随的渴望。这种欲望有很大的破坏性,既破坏独立,也破坏个性。
6. 作者对推荐算法的警惕,认为算法会蚕食个人品位
创造“人工智能”一词的约翰麦卡锡认为,技术可以影响观点和信仰。
作者在谈论AI时,也谈到了图灵测试。测试AI会不会被发现不是真人。
我们越相信AI和在线平台具有思考能力,越有可能让自己独特的品位和偏好屈服于屏幕上的建议。独立的、孤独的品位会在集体品位面前被打倒。
作者认为从19世纪以来,畅销书列表就已经在引导和影响读者的选择了。这种被引导的品位和选择并不是现在的推荐算法才有的。我感觉从二十年前,比如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做网罗天下开始,这种读书推荐就慢慢产生了。包括当时还有音乐推荐的节目。我觉得这种由名人开始的推广推荐活动,可能是无法避免的。
作者提出的灵魂拷问:推荐系统是如何影响我判断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被忽视的?我自己的品位在哪里?人群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有多么容易?
-
作者:你被困在一个由算法定义的个人品位中。你不会接触到你不知道的东西,你不喜欢的东西。个人进步变得缓慢而迟钝。
-
我:我觉得作者有点言过其实了。把推荐算法说的很恐怖,像一头想要害人命的野兽。我觉得微信读书的推荐就挺好,经常能发现好看的书。淘宝的推荐也挺好,很方便。
作者担忧我们现在已经丧失了个人品位,变成了被收集起来的集体品位。放弃了个性,变成了集体主义。通过屏幕接收我们的决定,还以为是自己做出的决定。我们的电子设备变成了我们个人(如果还有的话)品位的数据库。
如果我们的观念一直被外部力量所欺压,如果技术开始巧妙塑造我们的思维,控制我们对文艺、电视节目、书籍的看法呢?作者接下来的一个说法,我很喜欢。他说并非所有值得被爱的东西都容易被爱。
大众品位只针对容易消费的产品,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来处理那些难以理解的、需要时间的、个性化的品位。
在获得成熟品位的过程中,要抛弃娱乐,需要下功夫、受教育。
《群体的智慧》,同质化严重的群体难以进步,因为每个成员能带来的新信息越来越少,同质的群体失去了寻找新事物的能力。
-
作者:当我们允许个人品位受到网络人群的支配时,我们应当记得,从20世纪开始,麦当劳和迪士尼开始大规模提供相同的食品和娱乐活动。21世纪,则是由谷歌和亚马逊来生产大量相同的品位。
-
我:但我从相同的东西里看到了某种程度的平等,比如我认识的朋友,她住着几千万的豪宅,但她也吃麦当劳,也喝可乐。工厂的工人,路上的外卖员,他们虽然住不起几千万的房子,开不起豪车,但也能一样吃到麦当劳,喝到可乐。这难道不是存在于一小段时间内的,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吗?又比如看书的品位,穷人和富人可能接触到了差不多的推荐书目,他们读一样的东西,就那么不好吗?会产生那么大的危害吗?
-
作者:我们需要拍摄、听歌、看书,但不给任何人看,不告诉任何人。我们需要建造更加强大的内心,以娱乐我们内心的自己。
-
我:如果干一个事情只是为了自我炫耀,这当然不怎么样。但是基础的自我展示,还是可以的吧?如果完全不去跟别人交流自己的生活或者想法,这个人会不会太孤僻了,容易走极端呢?比如作者不是自己也写了这本书吗?
-
作者:分享、评论,这些都是令人分心的事物。
-
我:我觉得在二三十年前,可能分心只会出现在描述小孩的时候。但现在成年人基本都在分心,不分心的生活方式可能变成了正念?
7. 对他人的关注会造成信息超载
信息超载范式,人能够吸收的信息量的最大限度。文化超载,比如一堆“必看书籍”,“必看视频”等。
-
作者:“选择的悖论”,以为更多的选择能带来更多自由,从而产生更多快乐。但实际上并不能,选择太多,反而想要放弃选择。
-
我:这点我挺有感受,如果购物的时候选择太多,我会特别烦躁,想立刻放弃。三到五个选择,我也能承受,但要速战速决,不能反复斟酌。我觉得在这点上不同人的承受力是完全不同的,我见过几个人,他们为了购物可以花费数十小时来琢磨研究。我的话肯定不行,一个小时以上我就会放弃了。
8. 成长和成熟
作者:真正的成长和成熟需要对边界放松。包括对家的界定,和我们身份的界定。我不记得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观点的。
作者还说在熟悉的范围内徘徊,也许无法完全自由。这个我不太理解。
9. 松散部分理论
自然景观的照片可以增强人的情感和趣味。
绿色可以缓解压力。
松散部分理论(theory of loose parts),由建筑师西蒙尼科尔森于1972年提出。人们需要一些随机元素、变换的环境,以便独立思考,拼凑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然是松散部分的无限来源,人造的办公室、起居室是有限的。
伍尔夫说,我们家里的东西和家具会“强化我们对自己的经历的记忆”,并导致一种收缩的,令人窒息的后果。在我们的房屋之外,我们可以逃离对事物沉重的记忆,并形成新的观点和态度。
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我不太知道出门和在家的区别。而且我的家每隔几年就会变一个地方,在房屋之内也不存在持续叠加的记忆。
10. 阅读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可以成为别人。可以成为虚构的主角,体验更多的人生。
阅读的状态是完全消灭自我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小说,可以让一个新的声音,新的身份,覆盖我们原有的自己。
保持阅读习惯的读者学会了持有不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发现新的想法,还要用它们来生活。吸收它们,关心他们。
阅读小说时所使用的大脑占整个大脑的很大一部分,这个区域帮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其他人,练习共情能力。
对共情的定义:排练他人的生活。
孤独的阅读体验,记忆它所培养的同理心。
作者认为21世纪的叙事风格,意味着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了更多的依赖关系。而古老的文学模式当中,作者和读者只存在于各自的孤独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第四道墙。
作者:电子阅读不再是独自阅读。
我:微信读书里默认显示他人的划线和评论,我是直接关掉的,我不喜欢在阅读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划线和注释。就好像不喜欢从图书馆借一本有别人痕迹的书一样。
我觉得这种交互模式比较像是魂游戏里看到别的玩家的留言,或者是看视频时看到别人的弹幕。有一种时空虽然错开,但是共同在玩在看的感觉。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我不开弹幕。
11. 写信
手写信息的悠闲节奏被削减成流行文本(信息)。
作者:写信是独自思考另一个人,与自己的想象力作伴,我占据了空荡荡的房间,我陷入了沉默。
12. 死亡
作者:死亡是最终的,最必然的独处。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在我们失去对自己的控制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身体消失的时候,第三次是在完全被人遗忘的时候。
13. 现代性
作者:现代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我们周围可量化的现实。
记忆是动态的,我们根据现在所知道的东西来编辑过去。我们不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样子去看待它们的,我们是按照我们本身的样子去看待它们。
年复一年,我们花更多的时间用虚拟身份和社交媒体来投射自己。
在人群中度过的每个小时,可能需要花费独处的几个小时来消化(对抗)。找到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独处和陪伴比例。
梭罗认为,我们最终都是艺术家。我们的身体和生活就是我们创作的素材。
早晨是每天最适合回忆孤独的时刻。在世界向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注入过多干扰之前,早晨是保持初始心态的时间。
社交APP是在利用别人的孤独。
我不认同作者观点的地方
1. 作者对神游的推崇
当大脑不再关注外界,但依然保持清醒和警惕时,会唤醒“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简称DMN)。DMN会处理个人记忆,让我们获得身份认同。
我认为作者所说的DMN状态,可能类似于神游状态。但神游状态时,有可能会经历记忆的闪回,或者过去某种情绪的入侵。进入不受指引的思维过程的时候,有可能会不快乐不平静。这个观点是我以前在《幸福心理学》上看到的,我对此有亲身的经验。我并不是很想让思维神游,这也是我在尝试练习正念的原因。
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喜欢神游状态的,这点和我的亲身经验不太相符。
作者认为直觉思维是神圣的礼物,理性思维是忠实的仆人。分析型思维是灵感的对立面。
文化鼓励人们练习专注力,但忽略了神游的力量。我们喜欢受控制的思维,受控制的人,因为我们有个根本的概念:秩序来自上帝,本能来自恶魔。专注力意味着秩序,而神游意味着本能。
2. 作者对个人风格的推崇
真正的格调是毫不掩饰的自我,它不会考虑人群的风尚和需求。我们只有变得更像自己时,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希区柯克称这种努力为“自我剽窃”,我们努力成为我们已经成为的人。但是我之前看的一本讲幸福的书里说,我们太擅长做自己了。幸福有的时候需要我们不做自己。改变已经固定的个人风格。在这点上,我觉得本书作者也有点偏激。
3. 作者对电子化的排斥
作者甚至不喜欢亨利福特在自己的工厂里引入高效的流水生产线。也不喜欢16世纪钟表进入普通民众家。
比如对导航APP的排斥,觉得迷路是一种乐趣。或者智能手表这种能追踪一个人生活轨迹的设备,也被作者排斥。电脑不会为人们做白日梦。把数据进行机械化管理。让好奇心远离数字化、上瘾、虚无主义、社交吸引力。
作者不喜欢电子地图的理由是,这些工具会麻木人类的意识。私人的心理地图,永远不会像地图APP这样千篇一律。心理地图会被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所扭曲,每个人的地图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
在地图里,APP所使用的鸟瞰视图被称为“多中心”(在自我之外)视角,而人走在街上,使用的是“自我中心”视角。
电子化消除了个人风格。我们在网上收集越多别人的评价,越知道别人喜欢什么,个人风格就越像伪装。我们只表达多数人认可的内容。如果要保持个性,需要和社交媒体保持距离。风格不只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