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周五上午看到刘大伟已经把这个系列的活动一口气从六月初创建到了八月底。而且是每周两次,一次音频版,一次视频版。视频版还是保留在周五晚上,音频版则是定在周三或周四。

🩵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

  1. 刘大伟(男,组织者)《梦的解析》

  2. 小未(核心参与者)《反思的爱》

  3. 我 《不一样的鼓声》

  4. 窗外(男,经常参与者)《瞧这个人》

  5. 南柯梦《活出生命的意义》

  6. 陈工(男)《对话最伟大的头脑》

  7. 丁进《非暴力沟通》


horizontal-rule1

🩵 整体感受

这场大家聊的不错,而且平时都是七点半到九点就结束了,这次活动多进行了三十分钟,到九点半才结束。有种相谈甚欢的感觉。

而且每个人都好好讲了自己的内容。

不过本场结束后,刘大伟并没有拉新人进小群,可能对新书友没有特别的喜爱吧。


horizontal-rule1

🔆 1. 刘大伟《梦的解析》

刘大伟说心理学的书他只看弗洛伊德和克里希那穆提。梦境是愿望的体现,梦也经常通过伪装而出现。

他分享了几段自己的梦境。一段是美梦,在大学课堂里上学,无忧无虑。他觉得自己是因为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所以很想在大学里再过一遍不用为生活发愁的日子。

另一段是噩梦,梦见自己还很小,坐在垃圾堆里。他说自己的父母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他很少和父母在一起,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的想法

我觉得刘大伟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梦境,尤其是噩梦,感觉很不容易,至少是很信任这个活动,也信任活动的参与者的。他的噩梦里透露了他的恐惧。我觉得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梦,本身就很难得。因为就好像是给自己的心里打了一个孔,让别人能透过这个孔窥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刘大伟这次的发言水平很高,比之前几次感觉都流畅,又条理清晰。他说在下次的活动里,他要继续讲这本《梦的解析》的其他部分。

其他参与者的想法

另外几个书友也表达了对《梦的解析》的喜爱。让我知道现在依然有一些弗洛伊德爱好者存在。


horizontal-rule1

🔆 2. 小未《反思的爱》

(书籍简介在后面)

这是一本育儿方面的书。“心智化”,去认知和共情。对不同的人,对不同关系里的人,要考虑他真的需要什么,不是模版化的。也要区分哪些需求是自己的,哪些需求是别人的。

小未的表达能力很好,因为说话的效果不是光看内容的,而是说话的整体感觉。而小未在这方面是佼佼者。

小未不喜欢阿德勒,因为觉得阿德勒长得不帅。看到小未的床上支起了蚊帐,上周活动时还是没有的。

我的想法

想起一本书里讲过,对于有认知能力的儿童,当他充满情绪的时候,不要太去理他。要把他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让他自己把情绪冷却下来。等到他冷静了,父母再在第一时间去和儿童和好,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关爱的,被足够地爱着的,去恢复亲密感。

另外一个想到的是“足够好的父母”。我很喜欢这个概念,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什么身份,什么关系,会是百分之百好的,通常只要达到足够好,就已经够了。


horizontal-rule1

🔆 3. 我(周五下午才写,时间有点赶;想写得口语化一些,尽量不要像在念稿)

🔗《不一样的鼓声》读书记录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的书是《不一样的鼓声》,作者是斯科特·派克,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共同体的创造与维持”,讲的是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1987年,在派克的写作生涯中,属于中期阶段。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比较想搞清楚它在作者整个创作轨迹中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是早期的探索、晚期的总结,还是某种成熟之后的转向。

派克的创作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 197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探讨个人的心理成长、延迟满足、爱与灵性的关系。也是这本书让他一举成名。

  • 1983年出版了《说谎的人》,探讨了“邪恶”在人格结构中的表现,这本书比较有争议。

  • 1987年他出版了《不一样的鼓声》,把关注点从个体心理成长转向群体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尤其是共同体的形成与和平的可能性。

  • 到了90年代以后,他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宗教与灵性的更深层次的探索。

我是在2023年看的中译本,这本书寻求的东西对我来说比较独特。在真诚的关系里,每个人都可以逐渐找到真实的自我,并在彼此的理解与接纳中获得疗愈。虽然这样的关系我认为很难得到,但它很符合我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想象。

作者认为,当代社会虽然看起来高度连接,但人和人之间其实缺乏真实的联系。不论是家庭、工作团体,还是更大的社会结构,很多时候都是“表面和谐”,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接纳。

他写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共同体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但需要勇气、诚实、时间,以及愿意放下自我、真正聆听他人的意愿。


关于书里的内容,我想分享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他对“真诚共同体”的定义,以及“真诚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作者认为,真诚共同体是这样一种群体,其中的人能够接纳彼此的不同,有冲突,但愿意穿过冲突,达到理解和亲密。

他提出了共同体形成的四个阶段:

  1. 伪共同体(pseudo-community):大家看似相安无事,但其实是在避免冲突,压抑分歧,维持表面的和谐。

  2. 混乱(chaos):分歧和冲突开始凸显,成员表达各自真实的想法,情绪和自我防御也随之出现。

  3. 空虚(emptiness):想要进入这一阶段,需要放下偏见、控制欲和优越感,经历一种“自我清空”的过程。

  4. 真诚共同体(true community):当成员真正敞开自己,开始聆听、接纳、信任他人时,才能达到真正的连结。

我觉得我经历过的很多群体,常常停留在“伪共同体”阶段。大家避免分歧和冲突,因为不仅耗时、耗神,不好解决,结果也难以预料。很少有人愿意去当那个破坏表面和谐的“坏人”。

但作者鼓励我们:混乱不是坏事,而是走向真实的必经阶段。真正的共同体不惧怕差异,而是把差异当作一种礼物


第二个部分是:建立共同体是一种灵性实践。

作者并没有把“共同体”当作管理技巧或者社交策略来看待。他说,建立一个真诚共同体需要“爱”、需要看见他人的痛苦,也需要自己有勇气去暴露脆弱

他用自己多次带领小组,建立真诚共同体的案例告诉我们:过程虽然曲折,但共同体的出现是可能的、真实的,也确实具有转化和疗愈的力量

想要建立真诚共同体并不轻松,但它能够给人一种深度的安全感,也能带来内在的成长。正是在这样的真诚关系里,我们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成为彼此的镜子和支撑。

书中提到,很多心理问题,其实与“失去连结”有关。而真诚共同体,恰恰能治愈这种失落。它是喜悦与感动的源泉,是人性柔软面得以展开的场域。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在真诚共同体中,大家能够听到不一样的鼓声,踩着不一样的鼓点前行。”

希望这本书,也能为我们今天的读书分享活动带来一点不同的鼓声。谢谢大家。


horizontal-rule1

🔆 4. 窗外《瞧,这个人》

🔗《瞧,这个人》书籍简介

没有想到窗外会讲尼采的书,因为之前的几场,他无一例外全都讲的是文学。

窗外说自己最近买了很多本尼采的书,每天都在看,但每天只能看五六十页,就撑不住了。而且他的朋友们听说他在看尼采的书,纷纷表示,要经常联系。因为怕他哪天看着看着,走火入魔想不开了。

窗外讲哲学也是侃侃而谈,你能觉得他讲得好像不错,虽然可能没什么条理,也不顾及听者能不能跟上。但是能感觉出来他脑子里有一片自己的世界。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不光是我,活动的其他参与者也都是这个感觉。

了解了一下书籍简介,感觉不是最近十年我会看的书。

另外,在活动开始前,我听到窗外说前段时间去了北京,刘大伟问窗外来了北京怎么不找自己来吃饭。窗外说没事,反正咱们离得近,好像说自己在天津。他的微信因为地区写的是江苏省,之前我一直以为他在江苏。

🔆 5. 南柯梦《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书籍简介

我记得这不是第一次在活动里见过南柯梦了,但是第一次在需要开视频的活动里看到她。活动是七点半开始,她因为某种原因,到了八点就不能开视频了,以音频形式参与活动。

她介绍了作者本身很有活力,67岁考飞行驾照,80岁攀登阿尔卑斯山。

她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有段时间丧失了对生活的感知力。快乐阈值不断提升,导致生活里很多以前觉得有意思的东西,现在都觉得没意思了。有点陷入到了虚无当中。

南柯梦说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

要从事能够为他人产生价值的工作。用帮助他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还谈到了对苦难的态度,为苦难赋予积极的意义。

我的想法

我读过这本书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不是南柯梦讲的这些。我是觉得,人想要活着,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太多的基础。作者在集中营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被没收了。人真的可以在所有的东西(不论是外部的财务,还是内部的自尊等)都被剥夺的情况下,活下去。人的适应力可能是无限大的。

我觉得生命不需要意义。我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就算不为任何人产生价值,我也能活得理直气壮。我不需要达成什么指标,才好像有资格活下去一样。

我也不想工作,不论是否为他人产生价值,我都不工作。

对苦难的态度,这点我倒是认同。一旦跨越了苦难,苦难就将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灵财富。处于苦难之中时,和跨越苦难之后,对苦难的理解和态度,肯定完全不一样。关键就是要跨越苦难,不要在苦难之中一蹶不振。


horizontal-rule1

🔆 6. 陈工《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丛书简介在后面)

这一系列的书一共有13本。陈工是在杂物间里参加读书会的,平时都是音频模式,只有在自己发言的时候才打开摄像头。这期除了陈工之外,大家都是横屏的,只有陈工是竖屏的。

他说古典的书有很多内容都是直接照抄这本书的。

以前记忆力很重要,但现在是知道知识可以在哪里找到比较重要。

主动学习、调用知识的能力。

“五流模型”,比如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等。

以演唱为例,

  • 第一个阶段,唱片属于物流;

  • 第二个阶段,MP3变成了信息流;

  • 第三个阶段,演唱会就变成了人流(人的流动)。

他自己开公司做工程咨询,用这个模型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把公司打造成了一家小而专精、细分领域里的头部企业。

我的想法

可能因为陈工是做工程,做生意的,所以他和一般的书友在气质上略有不同,更注重实干和书籍的实用性。但完全没有油腻的商人感觉,这点很不错。

感觉这套书听起来比较有趣,但是有13本,所以可能想要读完还是要花很长时间。


horizontal-rule1

🔆 7. 丁进《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书籍简介

这个书友应该是整场下来我唯一有负面感觉的,因为她是个演讲教练,从她一开口就能察觉到很奇怪。她很喜欢这本书,读了三遍。

她的说话腔调很不自然,很不真实。重音和节奏都很刻意。有一种油腻、表演性的感觉。好像在讲课一样,很模板化。

小未格外喜欢丁进,丁进也喜欢小未。小未还向丁进请教了在吵架当中,有情绪怎么办。

其他参与者的想法

陈工说他遇到的很多情况,是没法进行非暴力沟通的。比如他去收账,或者在酒桌上拉生意,可能就需要一种表演性质的讲话。他觉得现在这套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行了,大家都不吃这套,需要自己再去尝试新方法。

虽然小未喜欢丁进,但刘大伟并没有拉丁进到精选小群里,大概是没有多喜欢这个书友?


horizontal-rule1

⬇️ 《反思的爱》书籍介绍

《反思的爱》(The Reflective Parent: How to Do Less and Relate More with Your Kids)是由Jennifer KatzensteinBarbara M. Sorensen 两位资深心理学家共同创作的一本育儿心理学书籍。全书围绕“反思性育儿”(reflective parenting)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既科学又温柔的育儿方式,旨在帮助父母在育儿中放下“控制”与“做更多”的焦虑,转而提升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和理解。


一、基本信息

  • 书名:The Reflective Parent: How to Do Less and Relate More with Your Kids
  • 作者:Barbara M. Sorensen, Jennifer Katzenstein
  • 出版时间:2017年(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出版)
  • 类别:心理学、育儿、家庭关系

二、作者背景

Barbara M. SorensenJennifer Katzenstein 都是临床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专家,长期从事儿童发展、家庭治疗以及心理评估等工作。他们在长期与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中发现,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陷入过度努力、焦虑或控制欲中,反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情感需要。

她们结合心理动力学理论依恋理论神经科学的发展,提出“反思式养育”的核心思想:父母能否理解自己和孩子内心发生了什么,是健康关系和育儿成效的关键。


三、详细提纲(章节概要)

引言:为什么“少做一点”反而更有效?

  • 当代父母面临的信息过载和“完美育儿”的压力
  • 阐述“反思育儿”的定义和目标:理解比控制更重要
  • 父母不是要成为“完美父母”,而是“足够好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

第一部分:理解反思式育儿的理论基础

第1章:什么是反思能力(Reflective Functioning)?

  • 概念源于心理学家Fonagy
  • 是一种觉察内心状态的能力:你知道你在想什么、孩子在想什么
  • 提升反思能力可以让育儿变得不那么焦虑和冲动

第2章:大脑、依恋与情绪调节

  • 介绍儿童大脑的发育过程
  • 父母是孩子情绪调节的“外部大脑”
  • 安全依恋的形成机制

第3章:从“自动反应”转向“有意识回应”

  • 反思能力如何中断家庭代际冲突
  • 父母如何识别自己的触发点(triggers)
  • 面对挑战情境时的暂停技巧

第二部分:反思式育儿的实操方法

第4章:看见孩子的内在世界

  • 行为只是冰山一角:透过行为看到情绪、想法、需求
  • 示例解析:哭闹、攻击行为、撒谎等日常问题

第5章:倾听,不是解决

  • “同理心回应”的技巧
  • 如何在不打断、不指教的情况下陪伴孩子的情绪
  • 对“什么都解决不了”的无力感说“不”

第6章:你不是教练,也不是CEO

  • 父母的角色不是操控孩子的每一步
  • 建立边界、但也允许孩子有感受和选择
  • 例子:学校问题、作业、兴趣培养

第7章:照顾自己也是育儿的一部分

  • 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
  • 自我关怀、夫妻沟通、适度放手

第三部分: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第8章:当育儿变得艰难

  • 应对焦虑、叛逆、特殊需要儿童
  • 如何在困难中保持反思状态
  • 什么时候寻求专业帮助

第9章:用反思陪伴孩子长大

  • 随着年龄增长,反思式育儿如何调整
  • 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挑战
  • 建立长远的亲子关系而非短期控制

结语:你已经“足够好了”

  • 育儿没有“标准答案”
  • 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努力在理解孩子的世界

四、本书的特别之处

特点 描述
理论与实践结合 书中有大量心理学原理支持,但语言平实易懂,适合普通读者
不鼓励“过度育儿” 不贩卖焦虑,不灌输技巧型育儿法,而是鼓励联结和理解
强调父母内在成长 把育儿过程视为父母自身成长的机会
适用于各种亲子关系 不局限于小孩阶段,涵盖青少年、特殊儿童、养育压力大等情况

五、适合阅读人群

  • 被“如何当好父母”焦虑困扰的家长
  • 感觉亲子关系紧张、想改善沟通方式的父母
  • 希望以更温和、更尊重人性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
  • 教师、育儿顾问、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
  • 曾经历不健康亲子关系,想打破代际循环的成人

六、与其他同类书的比较

书名 对比重点 反思的爱特别之处
《正面管教》(Jane Nelsen) 强调纪律与尊重的平衡 《反思的爱》更注重心理内在与情绪理解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Faber & Mazlish) 教育沟通技巧 《反思的爱》强调父母自我觉察的先行
《养育的觉醒》(Shefali Tsabary) 强调父母的自我成长 相近,但《反思的爱》更有心理学根基
《情绪教养》(John Gottman) 关注情绪管理 《反思的爱》加入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视角

七、总结

《反思的爱》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让孩子听话”的育儿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自己与孩子关系本质的心理学书籍。它的温柔和深刻在于,它提醒你:你不需要成为完美父母,只需要努力去“看见”,去“联结”。在这个焦虑盛行的时代,这种少即是多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人性关怀。

如果你已经读过不少技巧类育儿书,感觉“知道很多方法但还是焦虑”,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位温和的心理师,陪你慢慢看见孩子、也看见你自己。


horizontal-rule1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丛书简介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是由美国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策划并主编的一套跨学科科普丛书。该系列汇集了全球顶尖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观点,围绕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进化生物学、哲学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中文版由湛庐文化引进,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共计13册。


📚 系列书目与内容概览

以下是该系列的13本书籍及其主要内容简介:

  1. 《思维》:探讨决策、问题解决与预测的新科学,汇集了丹尼尔·卡尼曼、乔纳森·海特等人的观点。

  2. 《心智》:聚焦心智的本质与运作机制,涵盖意识、记忆、情绪等主题。

  3. 《宇宙》:探讨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未来,涉及宇宙学和物理学的前沿问题。

  4. 《生命》:讨论生命的本质、起源和演化,汇集了生物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5. 《AI的25种可能》: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6.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深入讨论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及其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7. 《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探讨自然界的规律与美感,涉及物理学和数学的交叉领域。

  8.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批判性地审视过时或被误解的科学观点,推动科学思维的更新。

  9.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介绍一系列前沿科学概念,旨在拓展读者的思维方式。

  10.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2》:延续前作,继续介绍新的科学概念和思想。

  11.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汇集科学家们对未来科技、伦理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12. 《未来的14种可能》:探讨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和社会变革,提供多元视角。

  13. 《好问题:思想的引爆点》:强调提出好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创新思维。


🔍 作者背景与写作缘起

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是一位美国文化推动者、出版人,被誉为“第三种文化”的倡导者。他创立了Edge基金会和Edge.org网站,旨在促进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布罗克曼每年提出一个“大问题”,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和思想家进行回应,这些讨论汇编成书,形成了《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 推荐阅读顺序与入门建议

对于初次接触该系列的读者,建议按以下顺序阅读,以便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

  1. 《思维》:了解决策和预测的基本原理。

  2. 《心智》:探讨意识和情绪的科学。

  3. 《AI的25种可能》:进入人工智能的未来世界。

  4.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

  5. 《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欣赏自然界的规律与美感。

  6.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挑战传统科学观念。

  7.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拓展科学思维。

  8. 《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2》:继续探索新概念。

  9. 《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了解科学家的担忧与思考。

  10. 《未来的14种可能》:展望未来的科技与社会变革。

  11. 《好问题:思想的引爆点》:学习提出有价值问题的重要性。

  12. 《宇宙》:探索宇宙的奥秘。

  13. 《生命》: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


🌍 全球反响与影响力

该系列自出版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高度评价。其跨学科的讨论方式和前沿话题的探讨,激发了读者对科学和哲学的兴趣,推动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Edge.org网站也被《卫报》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


🔬 与同类书籍的比较

与其他科普书籍相比,该系列的独特之处在于:

  • 跨学科融合:汇集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提供多角度的思考。

  • 前沿话题:关注最新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趋势。

  • 互动性强: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 适合与不适合的读者群体

适合

  • 对科学、哲学、技术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 希望拓展思维方式、提升认知能力的读者。

  • 寻求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学者和专业人士。

不适合

  • 偏好系统性、结构化学习的读者。

  • 对抽象概念和前沿话题不感兴趣的读者。


horizontal-rul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