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前的想法

这是第三次报名参加书友刘大伟发起的五分钟线上分享活动,这次的特别之处在于,需要开摄像头,而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视频会议。所以一开始是犹豫不决的,直到报名过去了一段时间,我才决定参与。因为我不想活得总是太像自己,想做一些尝试,万一有预料外的收获呢。

大家对开摄像头的反应并不积极,以前这个线上活动很快就能招满人,但需要开摄像头之后,加入的人明显变少了。我想什么原因导致大家不想开摄像头呢?怕别人觉得自己丑?但自己的长相,应该也不是别人的反馈就能改变的吧。我感觉比较无所谓,开不开摄像头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我信赖的线上读书会的发起人目前有两个,一个是芸薹,另一个是刘大伟。

这次活动的参与者加上我一共有六个,其中刘大伟、窗外为男性,其他四位为女性。


➡️ 参加时的情况

参与者分享的书籍

1. 刘大伟《定位》

这是一本讲营销的书,因为我们吸收不了那么多信息,所以营销的方法需要简化。刘大伟因为之前也看脱口秀的书,所以在介绍这本书时,也结合脱口秀聊了聊。

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在微信读书上也可以直接读,所以我会去看一下的。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刘大伟组织的活动。作为线上读书活动的组织者,我觉得刘大伟是很合格甚至优秀的。

2. 窗外《魔鬼涎》

我没有听明白书名,所以事后问了ChatGPT,知道了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魔鬼涎》,收录于短篇小说集《秘密武器》中。

书籍简介是这样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一对情侣时,发现照片中的人物开始自行活动,揭示了某种神秘的罪恶,而他却无法干预。这一情节体现了技术(如相机、打字机)与人类观察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技术所揭示的真相时的无力感。

科塔萨尔的作品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常常探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魔鬼涎》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通过摄影这一媒介,探讨了观察、记录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觉得和窗外的介绍是差不多的,不过窗外还提到了现实是会流动的,定格无法保证真实的完整性。即使用眼睛去看,用工具去记录,也不能保证记录的真实性。

这是第四次参加有窗外在场的读书会,窗外每一次推荐的也都是小说。每次他推荐的小说听起来都是有趣的,但窗外自己的表达方式有点没头没脑,比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听他的发言并不能直接接收到他要表达的信息,要经过我的大脑的翻译和处理,试图理解他说的意思。

3. 小未《冷亲密》

冷亲密对应的是热孤独,现在人和人的来往可能是基于你有什么,我有什么,这样的情感资本化。比如网络相亲,网络交友,都是标签化的,以条件作为先决条件。但可能背离了想要获得情感支撑的初衷。爱的消亡。还有被刻意放大的,给自己贴的病态化标签。

这是我第三次见到小未,小未主要分享的是社科类的书籍。

4. mirroR《控糖革命》

以前听到过这本书,但没有读过。mirroR不只读了书,还亲身实践了几个月。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血糖管理,80%的人都存在血糖问题。人非常需要控制餐后的血糖峰值。mirroR说她买了一台动态血糖仪,因为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她说有一次自己只吃了几片薯片,但血糖值极速提升,到了蛋糕都达不到的数值,给了她很大震撼。

mirroR总结了几条控糖建议:

  • 调整饮食顺序,基本可以做到无痛减肥,而且身体感觉很有活力。

  • 早餐尽量不吃碳水,因为空腹时对碳水非常敏感。

  • 餐后运动。

  • 餐前喝醋。

感觉这本书之后我也想读一下,把饮食习惯优化或者巩固一下。

5. 付荣《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这是今天书友分享的书里,唯一一本我读过的书。但令我十分惊讶的是,付荣在讲这本书的时候,几次流泪,情绪激动到几乎讲不下去。几位参与者对付荣表达了关切。但我对这个情况无法共情,只能感到很大的疑惑。这本书我大约几年之后会再重读一次,现在只能记得零星的情节和场景。但我在阅读的时候,肯定没有什么情绪起伏。所以付荣在讲述剧情时的痛哭流涕,给了我极大震撼,也留下了极大的疑惑。

活动氛围

我觉得可能因为大家都开视频,所以情感的流动比只有音频时强烈很多。比较像是在线下见面,其实线上读书会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它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但其实只要肯开视频,距离感和陌生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解决的。


➡️ 参加后的感受

感觉开视频之后还是很不错,能获得比单纯的语音更多的能量。而且大家基本上也是落落大方看着摄像头,其实开视频也不会引起什么干扰和不适。以后我反而会更倾向于参加开视频的线上活动。